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9月19日

2名学生2位老师 潮碧小学最后的坚守

东南公益“爱心午餐”守护11年,将持续资助困难学生

郑海滨“错落有致”地为不同年级的两个孩子上课

郑和平坚守乡村学校执教已经37年

上周,两个孩子收到来自东南公益的助学金和爱心物资。

■融媒体记者 龚翠玲 高云 陈茗香 文/图

新学期已开学两周多,安溪县剑斗镇潮碧小学没了往常校园里成群结队的热闹,偌大的学校仅有2名学生,他们是四年级女生小静和学前班男生小金,陪伴他们的是校长郑和平和数学老师郑海滨。潮碧小学也是东南公益“爱心午餐”项目资助学校,社会各界爱心接力11年,给该校留守儿童送去了暖心关爱和陪伴。

一间教室 两个孤独的孩子

潮碧小学位于大山深处。从泉州市区出发,驱车近2个小时绕过弯曲盘旋的山路方能抵达。

下午2点,10岁的小静和6岁的小金先后来到学校。虽然在不同年级,但因为只有两位老师授课,小静、小金被安排在了同一间教室。

校长郑和平介绍,开学前,经摸底确认,上学期30多个学生有的升上初中,有的转学,仅剩下小静就读,而学前班的小金是本着就近照顾的原则收下的。按照上级安排,老师也从去年的10人调整为现在的2人,郑和平以教语文为主,郑海滨教数学课。

“来,我们上课。小金,你先把练习本拿出来,练习‘2’的书写。小静,看黑板,今天我们来学习四位数的读法。”郑海滨正在给孩子们上数学课。他介绍,因为两个孩子年龄不同,教学内容不一样,上课会将内容错开,给其中一人上课时,就会安排另一人做练习。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小学生只有一个,但两位老师依然按照要求给孩子们上足课程。

因为只有两个孩子,课堂显得格外安静。或许是性格内敛,两个孩子都比较羞涩。“上个学期学前班还有几个孩子,小金算是挺调皮的,现在没人跟他玩闹,上课变得很乖巧了。”郑海滨感慨。

一所学校 两位坚守的老师

“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把孩子转到镇里的中心学校或者去县城上学了。这两个孩子家庭都很困难,暂时都没有条件离开潮碧。”郑和平介绍,小静父母残疾,主要靠低保补助维持生活,小金父母精神异常,奶奶务农养猪,爷爷外出打工,经济都不宽裕。

潮碧小学尽管只有小静一名学生,但考虑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学校没有被撤并,依然保留了下来,并安排两位老师教学。

“如果我们也走了,两个孩子怎么办?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郑和平说。

郑和平是土生土长的潮碧村人,198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讲台至今,他坚守乡村学校执教37年。郑海滨老师也是潮碧村人,在潮碧小学任教15年。

“我们曾有机会到镇中心学校或条件好点的村小学去教书,但想着潮碧村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最终还是留了下来。”郑和平说,潮碧小学这些年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学生数量却日益减少,不少人都去了镇上或者县城上学。并且,因为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潮碧村需要进行迁移,很多村民都已离开这里。

“也许,这是潮碧小学的最后一年了,我们也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郑和平说。

爱心午餐 陪伴留守儿童11年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老师们辛苦了,祝中秋节快乐!”

9月11日,早报记者和东南公益志愿者再次来到潮碧小学,给小静、小金发放了助学金以及牛奶、零食等爱心物资,也向郑和平、郑海滨两位老师送上节日慰问与祝福。

东南公益负责人说,虽然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爱心午餐”将一如既往守护潮碧小学的困难学生。

潮碧小学是东南早报·东南公益“爱心午餐”项目资助学校。11年前,东南公益首次走进潮碧小学,该校当时有7个教学班、188名学生,大家给孩子们送去了一批学习文具、体育器材和图书。当时,有30多名孩子在附近农家寄午,营养不足,午餐往往是一碗白米饭配上家里带来的凉菜,甚至没有菜。2013年5月,泉州市委文明办、泉州晚报社、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等联合在潮碧小学启动“爱心午餐”,帮助寄午的学生吃上了有肉、有菜、有热汤的营养餐。

2019年起,东南公益又在该校开展了“梦想音乐教室”志愿服务,组织泉州市区专业音乐教师给孩子们送去了优质的音乐课教学……悠扬的口风琴、动感的非洲鼓、清脆甜美的歌声、抑扬顿挫的朗诵声,伴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潮碧小学成了欢乐的海洋。

郑和平说,“爱心午餐”在潮碧小学持续开展11年,不仅送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资帮助,还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的未来有了无限可能。“不管同学们走到哪里,相信他们都会铭记住‘爱心午餐’的帮助,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温暖陪伴。”

--> 2024-09-19 东南公益“爱心午餐”守护11年,将持续资助困难学生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101219.html 1 2名学生2位老师 潮碧小学最后的坚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