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奋勇
不冷也不热,令人感受到了一份难得的通透、清爽、明亮。这是秋天里一个晴朗的清晨。
“老兄,来买几斤‘加特笋’呀!”听到这句地道的本地话,我停下脚步,循声看去。一个穿着长衣的老年人,正站在街道旁看着我,笑成一朵山花。他的左边一个布袋鼓鼓囊囊,右边立着三捆用叶子扎着的植物,面前的“蛇壳袋”上摆放着一堆水灵灵的东西,犹如山中竹笋。他又说了一遍,好像是从乡野踩着云朵而来的。我挥了挥手说:“我要去锻炼身体,不买了。”“我给你留几个,秋分时最嫩,等下来取,去年你买了一担呢。”他的话勾起了我的回忆,真快呀,又是秋分了。记得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遇见他正在叫卖,便买了两袋,带到离县城60多公里远的我任职的学校。那天中午,学生们吃着新鲜的“加特笋”一片哗然,有一个学生出了一个谜语给我猜:“家住水村泥塘,身穿湖绿衣裳,不见受胎怀孕,只见大肚郎当。”我一听就明白了,叫他赶快夹一块入嘴。大家笑得像九月的石榴一样,合不拢嘴。
这位老农说的“加特笋”,是秋天一种常见的蔬菜,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茭白”。茭白,因“根交结,茎嫩白”而得名,长在田野里的植株,青绿颀长,剥了壳之后嫩白如玉。宋朝许景迂有诗赞颂道:“翠叶森森剑有棱,柔条忪甚比轻冰。”茭白,古代称为“菰”,是一种水生植物。它洁白柔嫩,肉质糯软,甘美可口,被誉为“水中参”,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与莼菜、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
我的家乡安溪,种植茭白,久负盛名。10年前,我曾到桂瑶村采风。桂瑶村地处回头峰北坡,是安溪和厦门的交通要道,群峰环抱,高山出平原,土地肥沃,种植规模大,以出产个大、嫩白、鲜嫩、味美的茭白著称。我第一次体验到茭白全宴,煮咸饭,炒肉,炖番鸭汤,还有以茭白为馅的包子和水饺。印象最深的是那盘“白绿红”,当地山上野生的岩葱和茭白素炒,加了几条红萝卜丝,一眼扫过,就有满满的食欲,似乎去了一趟深山老林。
五年前我的家乡提出“一叶四金四银”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出台多项政策扶持这些特色产业发展,为农民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茭白,就是其中的“四银”之一。从前年开始,在秋分举行龙门茭白生活节系列活动。茭白乡里说丰年,听取一首首乡村振兴曲。
秋分,正是食用茭白的好时节。茭白宜荤宜素、宜炒宜爆,蒸、煮、炒、炸、炖、煎,样样能成一桌丰盛的茭白宴。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赞美道:“蔬食之美,一在清,二在洁,茭白形质,堪担其美。”茭白的妙处在于,它是名副其实的“百搭菜”,与不同食材组合,不改其性,红烧的油焖茭白,白炒的葱油茭白,都能品到茭白的本真,皆可碰撞出多种奇妙的味蕾感受。
茭白因水而生,因水而白,吸取绿水青山的朝露暮霭,骨子里充盈着乡野的气息。它,其嫩如玉,其香如兰,入口甘芳,不仅能让人吃出嫩盈感,舌尖稍一咂,还能品到最闽南的秋天之味,感悟到“冰清玉洁,清清白白”的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