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9月30日

我的国 我的城 泉州人75年“追光”路

退休后的林国葆还坚持读书看报

陈笃恒在“小黄人”启用仪式上

日常生活中,费建克喜欢摄影、户外徒步。

■融媒体记者 林志安 陈玲红

林福龙 许奕梅 王柏峰

王耿华 庄丽祥 文/图

燃情金秋,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5年来,“爱拼敢赢”的泉州人,紧跟祖国发展步伐,勇立潮头拼搏奋进,在国家富强荣光的普照之下,追光前行,实现人生价值。

连日来,记者以时间为主线,奔赴泉州各地,深入各行各业采访不同年龄段的泉州人,听他们讲述新中国岁月里平凡又热烈的人生故事。

姓名:林国葆

出生:1949年

职业:邮政员工(退休)

共和国的同龄人

工作38年见证邮电发展

“我和新中国同岁,在国家困难时吃过苦,也是在国家高速发展中享受到时代的红利。”说起人生经历,林国葆笑称自己是长在五星红旗下的第一代人。

1971年,知青林国葆被选调到三明大田县邮政局,从一名乡邮员做起,开始了他与邮政事业共成长的38年。“当年是真的苦,每天早上5点出发,一天来回50多公里,虽然有自行车,但山路崎岖,需要翻山越岭,偶尔会在山上碰到蟒蛇、山麂,甚至能遇到狼。”林国葆回忆起自己当年看到野生动物,二话不说就是跑。“再大的雨都得走,把要发下去的邮件带过去,再把要寄出去的邮件收回来,邮路一天都不能停!”林国葆说那是一条“艰苦且孤独”的路,但他很珍惜这份工作,“当年技术学徒一个月工资才18元,我们有33元,我很知足”。

1973年,邮政与电信合并,林国葆被选派在三明组建吴山邮电所,不仅白天要走邮路,晚上还要加班几个小时做寄信、订报、汇款等窗口业务。不过,艰苦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随着邮电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的林国葆也一路成长。1976年,他被选派协助管理沙县南阳邮电所的日常工作,走上管理岗位;1984年,在组织的关心下,他调回泉州市邮电局负责农村邮政等管理工作。“这个时候整个国家和邮电事业都变化很大,很多乡邮员骑上了摩托车。”林国葆介绍,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邮递员人数增多,每天的投递业务也翻倍,那是邮电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林国葆现在每天在家帮老伴做做家务,闲了就去老年大学打台球。谈起退休生活,他说社会的发展带来福利待遇的改善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也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更温暖。

姓名:陈笃恒

出生:1957年

身份:原市政协委员

“提案大王”持续关注

从公共交通看城市发展

被媒体称为“明星委员”“提案大王”的原市政协委员陈笃恒出生于古城书香门第,祖父陈仲瑾是清末举人,1906年创办泉州西隅学校;父亲陈泗东被誉为推动泉州走向世界的“泉州通”。

“我家祖孙三代接力履职,从不同年代里多件得到落实的提案中,能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陈笃恒介绍,如其父陈泗东提交的《抓紧泉州大桥、青阳机场、后渚港通航三项主要建设,促进泉州繁荣案》《从速重建泉州威远楼的建议》《加强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坚决制止破坏文物,确保泉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特点案》等。“关于共享单车的建议提案,则是我坚持多年提交提案,并得到落实了。”

陈笃恒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辆自行车并不亚于现在的一部豪华小汽车;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轻人结婚时要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许多家庭拥有了自行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代表家庭财富及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逐渐被摩托车、小汽车代替。然而随着小汽车数量迅猛增加,泉州市区车多路窄,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为此,从2012年开始,我连续多年在泉州两会上提交关于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提案,并被确定为市政协重点提案,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他说,如今公共自行车项目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延伸和补充,早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缓解了泉州市区交通拥挤的难题,而市民也拥有了更多的出行选择和舒适便捷的代步工具。

姓名:费建克

出生:1965年

职业:客运司机

亲历客运交通变幻30年

驾驶旅游大巴接轨时代

今年59岁的费建克是一名“老司机”。在1990年客运快速发展时期,刚退伍的他成了一名客运司机。30多年间,他目睹公路客运日新月异的发展期,经历客运最挣钱的年代,同时也亲历动车、私家车对客运车的冲击。

--> 2024-09-30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102783.html 1 我的国 我的城 泉州人75年“追光”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