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25日

木屐

■林世铨

那年,爱人到三清山旅游带回三双木屐。爱人的原话:“新鲜,有意思。一人一双,一双25元。”我接过来看了看,与往日的木屐不大相同,主要体现在质地、装饰和价钱上;当然,制作于当下,人家考量的自是时髦和市场效用——加了个“足摩”。这款木屐,艺术性高,有一定医学效用;对当今懒得走路的人来说,穿它漫步为寻找一点浪漫情调。当然一分钱一分货,穿起来鞋脚一体,更舒适,舒服。这种木屐,其带子是镶边的,肯定是特制的了;上面有蝴蝶一类的精美图案;踏板有明显凸起的特制颗粒,依脚板穴位设置,硬塑制品,并标有保健和按摩穴位,诸如十二指肠穴、失眠穴、降压穴……有品牌,还有“国家专利,仿冒必究”字样呢!触地一面,则由防滑的特殊泡沫制品或软塑制品做成(由此观之,已变了味)。

于是,想起孩童到少年时的木屐来。当年的木屐是实实在在用木头做成的,平时行走用,价廉物不美是个理由,没钱买塑质拖鞋则是直接的原因。在家穿,出门穿,甚至出远门也穿,我记得好像有次我阿姨的大儿子带我到罗溪做客就穿它。当然,多数人出门做客是不穿它的,估计有面子和礼貌因素。记得我穿塑质拖鞋是在高考之后,为了到市区体检体面一点儿,父亲才狠下心来给我买了一双,还是二手的——从一个叫矮呵的人那里买来的,他觉得太小穿不了。

农村相对不缺木头,所以木屐随处可见。在我的记忆里,因这个优势,如我们家这么困顿尚可一人不止一双木屐。在我的印象里,木屐朴素而笨重,简单而实用,就地取材,不用买,自家做。还可能因我家四舅和大哥、二哥都曾是木匠的缘故吧。上学后,有次查字典,木屐居然上词条呢!典云:屐,两个意思,一是木头鞋,二是泛指鞋,屐履。而木屐,我的理解更简单,就是木板拖鞋。对,木屐,木板拖鞋,就是用质地细腻又结实的木板,木匠或自己动手,将其锯成一厘米出头或近两厘米,或更厚,按脚板大小锯成鞋底状,上面靠脚的用砂纸打磨光滑,带子则随便些,废弃的帆布、轮胎之类用小铁钉钉牢在鞋子的前方,让脚能把鞋子带起并好走,不硌脚就行。

早时,乡下,大家都穿,男女老少咸宜,尤其家境困顿者,长年累月地穿,只要不上山不下地,就跟现在的校服一样,穿上它通常不分贵贱高低。

后来,人们已不再穿木屐了,可能木屐笨重,也可能科技发达了,塑质拖鞋泛滥,也便宜了。因此,除了景点作为工艺品搞促销做生意,游者可买一两双回家做纪念,几乎再也不见木屐了。估计不穿木屐还有一个原因,即便在农村,人家连地板都铺上了大理石或名堂百出的瓷砖原木,住上高楼别墅了,行走起来也不方便吧。

--> 2024-10-25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105950.html 1 木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