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0月30日

大康老师

■康志远

“大康老师,这份考核表快到时间了,填写一下。”

“真巧,小康老师也准备去上课吗?”

“小康老师,今天这么早过来办公室。”

……

最早大康老师的称呼是没有“大”这个字眼的,跟年龄也没有关系,大概是两年后我也进入同所学校当老师,同事们的称呼才开始区分起来。现实比故事还精彩,亲姐弟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还经常一起买菜做饭,同事们出于生活的乐趣,抑或是闲时茶余的调侃。

大康老师只比我大了一岁,打娘胎里就有的交情,二十多年生活在一起。小时候的她剪着英姿飒爽的短发,活泼外向,后面常常跟着一个咿咿呀呀的“小尾巴”弟弟,按长辈的话来说:两人生错了性别。童年的合照就是最好的证明,姐姐的双手抱着一对我们亲手养大的鸽子,脸上洋溢着灿烂阳光的笑容,我则在一旁躲躲闪闪,用手紧紧拽着姐姐的裙子,一脸生涩茫然地看着相机。

犹记得孩童五六岁,我们跟随父母在工地讨生活。工地的床简便至极,工人师傅就地取材找几块平直的木板钉成一张大床就可以暂时居住,方便又灵活,还不用什么成本。也许是夜晚的光线太暗,一块倒挂着铁钉的木板也被做进去。到了后半夜,姐姐翻身下床找水喝,一根钉子明晃晃地扎进她的脚,随即一声尖叫划破所有人的梦乡。父亲连忙开车带着她去诊所拔钉子,痛得姐姐逮谁咬谁,几个大人都按不住,折腾了一夜,最后只能打麻药。可怜的姐姐。

生活并不总是风风雨雨,也有温馨的时刻,白天父母忙着干活,一去就是一整天,两姐弟在家嘴巴馋,常常讨论什么东西最好吃,一边想一边直流口水,幻想自己手里有一根马良的神笔就好了,吃喝不用愁。那时的家里还没有零花钱的概念,吃饱了大家勒着裤腰带生活。姐姐出了个主意,从大人喝剩的酒瓶拿出四个,到小卖部里兑换成两根火腿肠。等不及的我抓起火腿肠就往嘴里送,姐姐制止了我。心急吃不了热火腿。她把两根火腿肠切成一片一片叠在盘子里,倒一点油放锅里炸,炸至外酥里嫩,颇有小大人的架势。一块钱的火腿肠在姐姐的手里仿佛成了山珍海味,两人吃得不亦乐乎。

从小到大,姐姐遇到事情俨然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和弟弟的忙乱形成对比。毕业后,我独自前往陌生的城市工作,环境各方面虽然不错,想回家的念头却日益加深。求稳留在异域他乡,还是回家找工作从零开始,两个想法经常僵持不下,那段时间人也消沉起来,郁郁寡欢,假期一个人总是围着老家的小村庄一圈一圈地走,从下午走到晚上,遇到熟人招呼也不打。这种情况终于被姐姐知道了,她把我叫到茶桌前,语重心长地跟我说道:“你的人生要由你自己做主,留下来也好,回去也罢,最重要的是顺其本心,做完选择不要后悔,更不要内耗。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复杂的选择。”听完姐姐的劝说,我勇敢地跨出了回家的第一步,就在第二年,我跟随姐姐的脚步,踏入了她的学校,也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父母的工作实在太忙,更多时候人生的第一次都是在姐姐陪伴下完成的,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去外地生活,第一次出省……她还教会了我包饺子、粽子,做蛋糕、馒头,用自己的双手来烹饪各种各样的美食,既解压又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工地上的孩子也早当家。在姐姐的带领下,平凡琐碎的工地生活滋生出许多乐趣。父母总说,他们最大的财富不是盖了房子或是留下多少钱,而是让我们姐弟相互之间有个陪伴、依靠,遇事不决时可以商量,携手同行漫漫人生路;很多问题一个人思考容易狭隘,多一个人多一种角度,人就不会钻牛角尖,走进精神上的死胡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十多年来的人海浮沉,朝更夕替,我该感谢在人生道路上有这样一位亦亲亦师的姐姐,在我迷茫的时候鼓励我扬起自信的风帆,在我趾高气扬的时候能够拉我一把,不至于在岔路走得太远。最好的亲情莫过于陪伴,看来这二十多年的小跟班,今后还要继续当下去。

--> 2024-10-30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106714.html 1 大康老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