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怡方
小学一、二年级,我开始接触邮票,记得是看到父亲下班回家带回的信件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画面的邮票,好奇之下,征得父亲的同意,拿了小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在脸盆里用清水浸泡,不一会儿邮票与信封纸分离,再捞起用手把邮票背后的浆糊轻轻洗干净了,晾干后收入书本里压平。就这样,我的邮票数量与日俱增,放学回家做完作业,经常就是整理一下邮票,也有与邻居和同学们交换,互通有无,一旦有了收获都会自己私下偷着乐。
可以说是到了初中,我才正式知道收集邮票叫集邮,从那时候开始,我用家里大人给的零花钱去邮局购买《集邮》杂志和《中国邮票图册》阅读,渐渐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集邮也步入了正轨,学会了用集邮册、专用镊子、放大镜,懂得了什么是纪念邮票,什么是特种邮票,什么是四方联,什么是小型张,什么是小本票,什么是版票,还有珍稀邮票——《黑便士》《大龙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梅兰芳》《猴票》《齐白石作品选》《京剧脸谱》《大熊猫》等等。
那个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有事没事写封信,与在不同城市的亲戚朋友们鸿雁传书,除了嘘寒问暖,互叙亲情友情之外,就是贴上五颜六色的邮票,并特别在信封下方括号内注明,邮票请寄回。没多久,亲友们回信中就会夹上剪下的邮票寄还我。一旦见到他们的回信上有贴我尚未收藏的邮票时,我都会心花怒放,欣喜万分,像捡到了个宝似的高兴上一阵子。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封平信通常只贴八分钱的邮票,发展到后来贴一元二角的邮票,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参加工作以后,我开始预订每年发行的邮票,一到新邮发行日,就拿着小本子到邮局登记领取,回来后便马不停蹄地夹入邮册中欣赏。同时,也有计划地补充一些之前没有收集到的邮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邮册也渐次丰富多彩,有《黄山》《泰山》《华山》《峨眉山》等祖国的名山大川系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典名著系列,有毛泽东、朱德等伟人及古代、近代名人系列,有十二生肖系列,还收集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邮票,并有意识地专门归类为人物、动物、植物、花卉、军事、航天等几个专集,应该说这是我集邮生涯的一个高峰期。后来,亲戚朋友们得知我的爱好,有的在新邮发行时给我寄来首日封,有的专门收集了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邮票和异形邮票寄给我,让我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这些方寸之间的小小邮票,它们在我的面前展示的是一个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世界,这其中有壮丽河山,有重要史迹,有历史名人,有珍贵文物,有花鸟虫鱼……很多时候,我痴迷于斯,边欣赏边对照书籍。面对着眼前一枚枚有着精美画面的邮票,我会陷入沉思,有时自己仿佛在众位伟人、革命先驱面前仔细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有时又会与诸多历史先贤、名人雅士把酒言欢,畅谈古今,有时会效仿画家工匠,用彩笔描绘祖国的锦绣山川,有时又会化身为齐天大圣孙悟空,伴随着这些邮票上天入地,神游五洲,从中获取了不少的乐趣。
随着工作的繁忙,后来我只能每年的春节过后,去邮局买一本集邮年册欣赏。渐渐地,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有了先进的通信工具,亲戚朋友们互相往来的信件少了,以往的邮票也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社会上的集邮热逐渐地淡去,一如往日云烟。但是,我的好友们去香港、澳门旅游还记得帮我带回那里当年的邮册;我女儿女婿去了宝岛台湾旅游,也给我带回几大本台湾邮册,让我的集邮梦得以延续下去。
方寸邮票,大千世界。如今已经退休的我,时不时地还戴上老花镜,检视一下自己多年的珍藏,那里面有岁月的沉淀,有美好的回忆,有我曾经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有常人领略不到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