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苏丽艳 文/图
编者按
这里是亲子沟通答疑栏目,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资深亲子教育记者将就读者的提问,做出针对性的回复。欢迎写邮件至邮箱34388735@qq.com,或添加“亲子U学”微信号私信留言,参与互动。
特别说明:答疑也许并不能马上为您解决所困扰的问题,我们更希望通过互动,给予父母们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提供新的解决思路。问题的最佳答案,永远在您自己手中。
读者提问
@木槿(全职妈妈,大儿子三岁,刚刚二胎):每天陪伴大宝的时间,从幼儿园放学到睡觉,不过要给小宝喂奶时就会离开一下。我的问题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总是一言不合就大声尖叫,我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正确发脾气。
记者回复
在回答木槿提出的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对木槿说,可以感觉到你真的特别不容易。
刚刚生完二宝,还在月子当中,而大的孩子也刚刚三岁,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阶段。
因为两个孩子都处在需要妈妈照顾和关注的特殊时期。对于小的孩子来说,现在的吃喝拉撒都需要妈妈全情关注,而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也是他很关键的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妈妈面临分身乏术的挑战。
针对木槿提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做一些探索,第一部分是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如何有效地倾听、支持到孩子;第二个部分是如何引导孩子认识情绪,让孩子学会内外一致、没有伤害地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孩子和情绪更友好地相处。
为什么会“一言不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部分,如何倾听情绪中的孩子?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总是一言不合就大声尖叫。这里或许有一些隐含的信息,孩子在有脾气的时候,可能妈妈会跟孩子说一些话,所以才会产生所谓一言不合的情况。我猜想这时候妈妈的回应,可能是安慰、说教、分析、建议,甚至可能是指责。其实这也是很多父母往往会陷入的一个误区,当孩子不高兴、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会比较着急,想让孩子快点冷静下来,试图用以上这些方式去改变孩子。
但是这些我们所做的回应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答案是否定的——越是如上回应,孩子哭得越凶。所谓的一言不合,其实就是此刻我作为妈妈,我回应给孩子的话,并不是孩子想听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个结果,孩子本来就有情绪,然后得到妈妈的这些言语上的回应以后,情绪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所以就变得愈演愈烈,情绪爆发得更猛烈,体现到行为上就变成是大声尖叫。
在这里我会给到妈妈们的建议,就是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指责孩子,也不要急着去给孩子讲道理、分析或者是建议。
妈妈们要在生活中做这样的自我训练——更多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当他有情绪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表现。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当他们有情绪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会直接表达出来,有的孩子可能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作为妈妈就会留意到他的一些行为举止、他的神情,他所做的一些动作是跟平常不太一样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留意,孩子可能有情绪了。
一旦留意到孩子有信号发出,表明他在情绪当中的时候,我们就要能够很清晰地去识别。然后在心里给自己敲一个警钟,这个时候不适合给孩子做任何的批评、指责、说教、分析和建议,甚至是安慰都不要做。
如何面对“大声尖叫”?
这时候可以做什么呢?
木槿描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有很激烈的表现——大声尖叫。此时最有效的一个做法,就是在孩子身边安静地、默默地陪伴他,先让孩子用他的方式把他的情绪表达出来。哪怕是用尖叫的方式,也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
等孩子的情绪温度稍微有所下降的时候,再倾听孩子。倾听孩子的核心并不复杂,那就是在描述事实的基础上,说出孩子当下可能有的感受。如果可以更进一步,再去看孩子这么做背后他的需求是什么,那就会在那一刻跟孩子产生非常好的连接了。
比如:“你想吃糖,妈妈拒绝了你(事实),你很难过(感受),你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需求)。”充分共情之后,再清晰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一个不能改变的情况:“很遗憾,再过10分钟就要吃饭了,所以妈妈确实没办法接受你吃糖。你现在很难过,妈妈可以陪着你,和你的难过待一会儿。”
你如何看待情绪?
再来看第二个部分,如何引导孩子和他的情绪友好相处?
我看到木槿的提问里有个有意思的表达,就是想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发脾气”。是的,我们可能都会有期待,希望孩子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
但这里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事实是,我们得接受一个观点——情绪本身是不分好坏的,哪怕是负面的情绪。所以问题不在于孩子有情绪了,而在于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他能不能找到一种健康的表达方式,能不能有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跟妈妈自如地表达,而不是用一种破坏性的方式宣泄。
此时,父母需要躬身自问——我对于情绪是不是有一些偏见?我会不会认为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就是不好的?以及我是不是也认为如果我有情绪,我也是不好的?我能不能在每次我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也能够去陪陪自己,允许自己情绪流动呢?
当我们作为父母,自己能够对情绪有一个比较平和的态度的时候,那么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有更加稳定的心态去陪伴孩子。
孩子足够信任你吗?
让孩子能够健康地表达情绪,很重要的是孩子要能够对父母有信任、有安全感。也就是说作为父母要能够给孩子创建一个安全的空间,孩子愿意向自己敞开说他的事情、说他的感受。
比如, 即使被妈妈拒绝了吃糖的请求,孩子也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我就想尝一口这个糖果的味道,我等这个糖等很久了,我可以先吃一口,然后放到一边,等吃完饭继续吃吗?”
孩子能否做出这样的表达,一方面取决于过往孩子有情绪时,能否及时得到父母的反馈,形成良好的“镜映”,通过父母不断反馈感受,孩子也学会了为自己的情绪命名;一方面,也非常考验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浓度”。
所以关键不是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急着去救火,去解决那个问题,而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去预防问题;关键不是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想着怎么样去引导他,而是在平时生活中,在每一天跟孩子的相处里看一看,我怎样做可以跟孩子改善关系,可以让我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木槿提到她的现状是有小的孩子刚出生,大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对于二胎家庭里刚刚添了弟弟妹妹的大孩子,为了抚慰他们“被弟弟妹妹抢走妈妈”的失落,特别需要专门安排一段时间,属于妈妈和大孩子的一对一相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可能是每天半小时或者10分钟,是专属于妈妈跟大孩子的。不是监督孩子写作业,不是陪他去上兴趣班,也不是他做他的事、你做你的事,而是妈妈放下手里所有的事情,全心全意陪着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想玩的事。
只要妈妈能够真正地投入,其实往往只需10分钟或者是半小时,孩子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滋养。尤其是对于木槿的情况,小的孩子刚刚出生,大的孩子有一个重要的需求,就是得到妈妈的关注。在妈妈目光的注视下,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就能持续得到夯实。因为拥有被妈妈“涵容”的经验,当孩子有情绪时,也就有了更稳定的状态自我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