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敏
节气到了立冬之时,各种取暖器具纷纷出笼,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最爱抱着取暖器具,四处游走,跟人聊天。我们这座闽南小镇的老人们,就是这样的。
火笼,本地话也叫火熜,或者手炉,它用竹篾编织外壳,中间安放陶制火钵;火钵内搁置着烧红的木炭。火熜小巧玲珑,竹篾上涂上油漆,闪着黄色的光晕,很是晃眼。隔壁老阿婆,来我家串门,手下必定笼着个火熜。
阿婆七十来岁了,比我母亲还大。阿婆喜欢跟母亲在一起,除了聊天外,母亲会支派一些活儿让阿婆来做,权且作为她们聊天的“背景”。母亲支派什么活计呢?就是让阿婆做一些绑鸡毛扇的轻活儿。那时候,我家里养着好几只的雄火鸡,鸡毛正好用来做扇子。阿婆将火熜放在身旁,把一片片鸡毛,连缀在一起,用线缝接起来,形成一个漂亮的扇面。阿婆干了一会儿,我母亲叫她歇息歇息,喝口茶,吃些马蹄酥,或者茯苓糕。阿婆停下来,去提拎起那火熜焐了焐手,再端杯喝茶。
其实,母亲支派活儿给阿婆做,是她人生的一种智慧。老人最怕的是,别人说他(她)不中用。因此,能够帮着做上活计,老人自然高兴,说明老了还有用。母亲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款待”阿婆的,还递茶、递饼给阿婆吃,所以两位老人很合得来。阿婆当然也“礼尚往来”,常常把随身带来的火熜递给我母亲,让她烤一烤。两位老人互相关照着,在人生的暮色里携手相拥着。阿婆的儿子五十来岁了,做裁缝。裁缝会用上熨斗熨衣服,而熨斗的铁肚子里,搁放的就是木炭,难怪阿婆的火熜里不愁木炭来源。那时候,时间慢,立冬时的天气也较为寒冷,都可以呵气成霜了。阿婆的火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婆在做活计的时候,那个火熜还可以用来“温热”发糕啦、吃剩的番薯啦。我觉得这些“二手温热”的食物,那是更加好吃的。可以说,立冬时节的火熜,是件大宝物。
晚间的时候,阿婆回自己的家去了。母亲用来暖手暖脚的器具,是“土法上马”的。母亲选择的用具,就是曾经装葡萄糖液体的玻璃瓶。这个葡萄糖玻璃瓶,圆圆的,瓶口是用白色的橡胶做盖子,很密实,不会漏水。母亲有两个这样的葡萄糖玻璃瓶子,每晚睡前都要将瓶子灌满热水,放进被窝里,母亲父亲各抱一个,时而焐焐手,时而焐焐脚。
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有生老病死轮回。母亲将人生看得很开,每天都会想着法子来过好活,比如往葡萄糖玻璃空瓶子里灌热水的办法,就是母亲想出来的,解决了寒夜冻手冻脚的问题。
这是45年前的往事,火熜,葡萄糖玻璃瓶,在立冬时节派上大用场,并且以鲜明的意象抵御着寒冬,让我印象尤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