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表
以一座番仔楼的形式记忆着一位先生,这是“晋江诗歌”现象里的一种乡土表达。
“疏林下走去的背影/草木都点燃绿色火焰……”紫帽山的诗,先生写的,刻在紫帽山上,留在济阳楼里。踏歌而行,为寻找先生的踪迹而来。巷道穿梭,“蔡其矫诗歌馆”横匾高悬于庭院小门。人还没有靠近,空气中吟诵诗歌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
记忆犹新,2023年腊月,晋江首届蔡其矫诗歌节在紫帽山下先生的故居济阳楼举行。有人指着门匾向同行友人介绍:早年,先生追随亲人离开了晋江,旅居印尼。革命的枪声传到海外,先生放弃优越生活,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参加革命,到延安,接受了烽火的洗礼。生活不再沉睡,革命烈火给了先生创作的灵感,《肉搏》《兵车在急雨中前进》等革命诗歌发出滔天巨响,红色经典长河里流淌着先生的笔墨。家国情怀,济阳楼里摁入胸膛是一颗火热的心,眼帘里的整座济阳楼高大、圣洁。
跨过门槛,进入庭院,桂树、山茶、杨桃等枝头悬挂着一园春色,弥漫着乡土的写真。《春节紫帽山》里,先生如是说:“草木燃点绿色的火焰。”树丛中,清脆的虫鸣是赋能乡村的歌唱。“族本中郎派,家承学士风”大门楹联,血脉转承与切换。
顶着杨桃撑起了绿绒大伞,我蹲下身子,凝视斑驳的石埕散下了太阳的碎片,和风在耳边细语,“洞箫的清音是风在竹叶间悲鸣/琵琶断续的弹奏”(《南曲》),他的笔尖牵挂着家园,诗歌里满载着乡愁,九十九溪的稻花香穿过紫帽山。他,为乡土歌唱,为海洋呼唤,用情至真至纯至深。
黑白照片定格着他1970年的形象:灿灿的笑容里悬挂着浪的热爱,深邃的双眼掩藏不住英气。注目,瞻仰,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的物件,都有先生的魂儿。
端坐一张椅子,望着一墙影像,我犹如一名学生,目随文行,吟唱着先生写给紫坂小学的校歌:“心中切记昨日的风雨桐江/红领巾鼓励我们天天向上/从小立下凌霄志。”目光追寻着先生隐入时光深处的背影,我在一墙诗歌里静默、探寻。一问一答。许久,许久。可以说,哪里有山,哪里有水,哪里有花,哪里有树,哪里就长着诗。墨香弥漫,弥补了“没能远足,无法饱览山光水色、领略风土人情”的遗憾。济阳楼里的诗歌盛宴,不能狂欢,只能品读、回味。心灵的欢愉与远方都是先生馈赠的。
一缕入户穿窗的阳光指引着我端详先生的“年表栏”:1938年,在延安,他“含辛茹苦去接近诗”;1980年,在旅途,他发现写作是“最好的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找到晚年生活新道路,“走遍全中国,追寻历史文化的足迹”,被称为“诗歌里的‘徐霞客’”。
岁月走过,济阳楼留下的,是诗,是情,是魂。“以身长丈量信仰的一生”,红色诗人、乡土诗人、海洋诗人等,笔墨一生,奋斗一生,诗意一生。他,就是出生于晋江的诗人蔡其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