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11月21日

烟水交游话东湖

■蔡永怀

微风吹过,远处传来“采得红莲爱白莲,双桡快转怕人先。争知要紧翻成慢,菱叶中间绊却船”的采莲歌,一朵朵白里透红的莲花,如刚出浴的女子,有的含羞凝露,有的娇艳绽放, 成熟时香飘十里,“星湖荷香”为泉郡八景之一。

时光荏苒,时光回放至唐贞元九年,太守席相为欢送八位学士进京赶考,在东湖举办饯行宴会,欧阳詹进京赴考时,乡贤在东湖亭举办宴席为之送行,从此东湖亭成为赴考人的送别之处。

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近一百八十年间,泉郡无人中举,泉州刺史薛播、席相,福建观察使常衮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兴教育,亲自到学堂讲学,礼待生员。席相带学子欧阳詹到福州拜访常衮,因而欧阳詹的名字“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常、薛、席极力倡导文教,学子“皆以为荣,竞劝于学”。欧阳詹原本无心科举,想居家奉待双亲,在他们的鼓励和父母的支持下,离开家乡,跋山涉水,走了一年才到长安,在京城候考六年,终于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与韩愈同登“龙虎榜”。成为泉州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对泉郡文风产生重大影响,朱熹赞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姜公辅,因直言不忌被贬为泉州别驾,刺史席相对他礼待有加,姜氏心情低落,陶冶于山水之间,与隐居九日山的秦系结为好友。秦系,字公绪,生逢乱世,功名无着,归隐山林,看到九日山松林葱茏,便在西峰结庐栖息,过着“客在烟霞里,闲闲逐狎鸥”的山野生活。两人相见恨晚,成为至交,常结伴游览东湖。后人为纪念刺史席相、别驾姜公辅,在湖中修建二公亭。宋知州撰诗赞曰:“二公亭插菱荷闲,绿盖红装妆四面环。若把西湖比西子,东湖自合比东山。”

有一次姜氏略感风寒,食欲不佳,夫人下厨烹煮,把乡人送来的莲藕切片凉拌,姜氏精神萎靡,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处境,感慨说道:“藕孔,人空,天意也!”说完随手把藕片插到饭碗里,就不想吃了,夫人在收拾饭桌时,发现了碗里的藕孔填满米粒,灵机一动,晚上做饭时,把藕条一头切开,用大米塞进藕孔里,再封好,下锅蒸熟后再切成片状,浇上糖蜜。配制好端给丈夫品尝,姜先生问道:“这是何物?”夫人说:“这是我做的甜藕片,喻为甜甜蜜蜜,想让您忘记残荷之愁。”姜氏连吃几片,觉得甜而不腻,糯软不粘,顿觉神采飞扬。此佳肴传入乡间,经不断改进,把糯米灌入莲藕的孔中,配以桂花酱、大红枣精制而成,糯米糖藕成为一道美食,广为流传。

历代名人雅士慕名游览东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初秋的季节,雨过天晴,官泾县令林淳,应永春才子陈知柔邀约同游东湖,此情此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林淳作《水调歌头·温陵东湖次陈休斋体仁韵》:“潇潇东湖上,夜雨洗清秋。朝来尘霁,凝望千里兴悠悠。山色揉蓝深染,波影青铜新铸,月冷翠光浮。蓑笠真吾事,聊整钓鱼钩。坐中客,凌王谢,更风流。一觞一咏,豪俊谈笑气吞牛,花月连环好。到处名园池榭,遇景且遨游。试问陶元亮,底事赋归休。”明浙江参议庄一俊在《过东湖莲花犹开》中曰:“客惊落叶城中下,人在荷花水上行。”

这里盛产鱼虾,湖中鲫鱼,肉嫩味鲜,没有淡水鱼的泥土味,称为“封唐鲫”,远近闻名。垂钓者把上钩的鲫鱼去鳞,剖腹除掉内脏洗净,把陶锅置于旺火之上,锅底衬篾垫子,以香葱铺底,猪肋条肉放在鱼边,加入老酒、陈醋、姜片等调味品,烧开后移小火炖一个时辰,使汤汁浓稠,此时掀开锅盖,香味扑鼻,小酌几杯,大快朵颐。

东湖公园历经兴衰,20世纪90年代,政府为了改变市容市貌,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将东湖重新规划,恢复历史景观,以“星湖荷香”为理念,创建了“星湖草坪”“石泉松屏”“百鲤广场”等人文景观,以闽南建筑为基调,设立游船码头、儿童乐园、动物园。四季有花,暗香浮动,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 2024-11-21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110016.html 1 烟水交游话东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