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三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看不厌”。年轻人反复看,一听到影片中的插曲便能和唱,影片中人物说上一句,有人就接下一句,对故事情节了然于胸。然而部队驻地再放映时,四村五里的社员,仍然一群一群从四面八方来,照看不误。因为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娱乐设施。社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是农忙,出工满天星,入门一盏灯。除了电影,还有什么可以调节业余生活呢?
那时,同安欧厝村海边部队驻地每周末放映一回电影,一到星期六,村民们就像工厂工人上班一样准时,早早就来放映场地等待了,无论严寒酷暑,大家都不漏场。
1977年春,影坛解冻,有外国影片看了。放映风靡全国的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那一天,村里像过节似的,五里路的来了,十里路的也来了,外村有亲戚家在部队驻地附近村的,便预约寄晚餐。
是日,生产队提早收工,男人们去浇自留地的菜,女人们煮饭、喂猪、养鸡鸭。晚饭后,小孩抬着长条椅,老人拎着凳子,媳妇们带着针织品,可以边看电影边编织,不误工。
那时没有摩托车、电动车,外村的年轻人骑单车,一对一对,一个驮一个,说是看电影,也借此谈情说爱。这是公开的秘密,三姑六婆也不会说三道四。
当晚,操场中间坐满了士兵,四边坐满了群众,后面的坐在自行车上,最后面的是站在自行车上,像一堵围墙。银幕后也站满了人,正面看,背后也可以看呀!播放完一个拷贝,沙沙沙的雨点落下来了,观众把塑料布披在头上,只要身上不淋雨,不管脚浸水。全场观众都在雨中看,没有一个退场。
虽说人头攒动,但秩序很好。带小孩的婆娘,孩子哭了,怕影响众人看电影的情绪,会自觉抱着孩子退出场外。公序良俗,扎根心中。
如今时过境迁,家中有电视,桌上有电脑,衣袋有手机,视觉享受任己选。时代阔步前进了。然而当年“大众电影”,永远值得回忆,它是艰苦岁月生命中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