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刘静梅 文/图
日前,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小记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安平桥。安平桥又称五里桥,是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走在桥上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更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小记者用相机记录下安平桥的风景,一起去看看吧……
★美丽的画卷
□小记者 王奕宸
(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
安平桥的建筑像画卷一样,看也看不完,每一部分都十分的独特。
安平桥是在南宋绍兴八年建的,它的长度是2255米,早期水流湍急又有浪潮的水域桥墩呈船型,上面顶着方形,有狂风巨浪时,桥墩会把水分开减少对桥墩的损害,水速慢又风平浪静的地方则用长方形桥墩,这样比较省钱又省力。
安平桥面石板在4~8个之间,上面还有一个金牛腿印。还有水心亭,水心亭柱子是晋江和水头的分界线,上面写着“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是为了不让晋江和水头互相抢生意定的。水心亭门口有文、武将军像,他们分别是冯异和发兴公。文将军一脸严肃,两手拿着剑,武将军则面带微笑地拿着剑。(指导老师:侯金河)
★家乡的历史
□小记者 陶凯泽
(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
安平桥因桥长约五里,俗称五里桥。桥全长约2255米,有880多年历史了,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据说它是采用“睡木沉基法”建造的桥墩,我们很期待!
这座桥全用石头建成,很难想象古人是怎么把那么重的石头搬运到桥上来的。桥墩采用船型基石,这是它的特色,怪不得它能历时近千年而稳固依然。桥上有听潮楼、风雨亭、水心亭、望高楼等建筑,水心亭周围保存着历代修桥碑记。
安平桥是泉州重要的名胜古迹,也是我们最想去亲近的地方。(指导老师:魏春明)
★让人心旷神怡
□小记者 黄莉铭
(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
跟随讲解老师一起走进安平桥。眼前树木环绕,湖面微波荡漾,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令人心旷神怡。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才知道安平桥有360余座桥墩、5座凉亭。桥面是由一块块花岗石做成的,并且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五里桥这座古老的桥梁,它历经百年沧桑,仍然稳固而坚韧。
这次五里桥之行,不禁让我感叹这美丽的五里桥,更感叹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指导老师:白红梅)
★“亲近”五里桥
□小记者 王雨晨
(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
走在长长的安平桥上,感受它近千年的历史,看水天相接,一桥连天;听白鸟扑棱,水光荡漾。我们的心情也无比欢畅,格外明亮。
听老师说,这桥是采用“睡木沉基法”建造的。就是利用海泥滩上的松木并列分层交叉,压上大条石排出淤泥,奠定桥墩基础,然后再用石材做船型桥墩,承载我们走着的巨石桥面。这一特色建造方法,令我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利用木材承载巨石桥墩,再用船型桥墩对抗海风和海浪的冲刷洗礼。(指导老师:魏春明)
★“金牛脚”的传说
□小记者 王思淼
(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
安平桥不仅风景美,历史也十分悠久。最有趣的是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五里桥刚开始要建的时候,没有钱,就让老百姓拿钱出来捐,要知道以前的老百姓很穷,捐出的钱很少,五里桥建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资金紧缺。人们只能找当地富商募捐,可富商说他只想捐一头牛。百姓们觉得一头牛不够建桥的费用,后来实在没办法,就去富商家后院看。谁知一看都惊呆了,竟然是一只金牛。人们很惊喜,终于有钱可以继续建桥了。后来桥造好了,却还剩下一只金牛腿。人们问富商怎么处理,富商叫他们把这金牛腿放在桥上唯一一排有8块石板的桥底下,只要有人36岁的时候带2个孙子从八板桥走过,金牛腿就会浮出来,到时候就送给那个人。直到现在,人们都还不知道金牛腿有没有被人拿走。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是桥上的石板确实有个金牛腿印,你们可以去瞧瞧。(指导老师:李丹妮)
★特别的风景
□小记者 蔡炜鑫
(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
我缓缓走进“听潮门”,轻轻踏上安平桥。全桥由花岗石和沙石精心砌就,条石高低起伏、坑洼不平,行走其间,仿若置身于历史的起伏之中。
每隔一里,便有一座亭子矗立。这些亭子有的呈八角形,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的是方形,简约而庄重。亭子内部的梁枋上,还绘有精美的图案,展现着古代的艺术风格。桥上雕刻精美的石头狮子形态各异,或威风凛凛,或憨态可掬。五里桥的桥身也十分特别,是由四五米的长条石块垒砌而成,造型独特,宏伟壮观,无不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非凡才干。(指导老师:杨萍萍)
★穿越时空
□小记者 束建徽
(南安市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
站在安平桥风景区入口处是一幅石刻壁画,上面刻画着建造安平桥时的场景:锤子凿石头、人工运石头、最后上船在海上建桥。当我们踏上石桥时,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这座桥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站在桥上,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心中涌起对他们无尽的敬佩与感激。它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可以亲身触摸和感受的真实存在。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五里桥上,给这座古老的桥增添了一抹金黄的色彩,使其更具韵味。
(指导老师:余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