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鸿
通过散文集《南方有佳人》这本书,赵芳芳写历史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更写出佛山乃至岭南独特的地理空间与文化氛围。不管这些人是否原籍岭南,岭南在他们的生命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若要说作者与他们的缘分,首先在于岭南文化的整体性影响,在两者之间搭起一座肉眼看不见却心灵可感的桥梁。其次在于心性的贴合与共鸣。尤其对赵芳芳来讲,必得以感动和敬意为先,否则他们无法走进她的笔端,留下独特的气息与形象。
每篇文章如短传一般,铭刻传主或长或短的一生,尤其凸显其最展现人性光芒、最令人动容的某个阶段、某个瞬间、某个场景。一支笔撑起风雨飘摇、受尽凌辱的家,小说、散文、戏曲、诗词、评论、广告文案,只要能写的,没有他不曾写过的。这是吴趼人的担当。把毕生炽热的情感都献给诗,即便在世时,知之者甚少,知音者更是寥寥。诗歌给予他慰藉,他在诗歌国度里做甘之如饴的国王。这是程坚甫对文学的热爱。
赵芳芳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那是被历史人物陶冶过、润泽过、震撼过的世界。因承受过精神照拂,作者行文中表达出的是一份由衷的敬意。在这本书中,赵芳芳有发自内心的低姿态,低不是卑微,而是通过学习、借鉴、汲取变得日渐壮大、壮阔。在《邓世昌:有公足壮海军威》中,赵芳芳写道:“后人呢,能否存一缕光于心间,并照亮前方的路?”这是她小心翼翼的探问,也是她斩钉截铁的确认。《南方有佳人》正是光的储藏空间,是光的集合体。它存了许多光,光在她心中,光在她笔下。
尽管有的文章没有开头的尊称与问候,却依然可以被视作一封信,把读后心中所得告诉笔下的人,向对方倾吐心声。这封信可能跨越山水阻隔、时空局限,送达她心生敬意的人手中。带着可感的温度,充满可捕捉的细节。这是册书信集,也是一次大摆筵席。书信写给历史上的人,筵席则为佛山之外与岭南之外的人而设。这是历史与文化之筵席,虽无煎炒烹炸、油盐酱醋,却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一咏三叹、感慨万端。她评黄永厚的画时,如此说道:“您的画不是清澈见底的水,而是发酵经年的茶,有时间揉搓的严峻,有温度调配的冷冽,个人的耿直,私己的睿智,古籍的丰厚,文化的自省,绝非逸笔草草。”
赵芳芳笔下所写,何尝不是岭南与佛山文化史的一个侧面?不求全,只求写出自己感受最深、体验最真的那一些或这一点。陕西师大教授陈守湖如此说道:“她以女性作家的细腻和敏感,读岭南的历史,读岭南的先贤,读岭南的风物,读岭南的人情,读出了自己的发现,也读出了自己的心性。”执着地品鉴岭南,赵芳芳品出岭南的厚重与深邃,也传递出自己一如既往的热爱。写曾经在故乡大地上走过的先贤,或背影或音容或成就或作品,赵芳芳写出了自己的感觉或调子。倘若不信,读者不妨仔细读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