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颜雅珍 通讯员 康黎英 文\图
近日,泉州市新隅小学、明新中心小学、中山陶英小学、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的小记者走进鲤城区人民法院家事文化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之旅。在讲解员康黎英的带领下,大家穿梭于“家庭家事”“家风家教”“家事法律”三大展厅,聆听家风故事,感悟家训智慧,并通过模拟法庭亲身体验法律的庄严与公正。这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小记者们深刻理解了良好家风的重要性,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法治与文明的种子。
★社会进步的基石
□小记者 林玥
(泉州市明新中心小学六年级)
家庭是基于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单位,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与国家的健康发展。
自古以来,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家规和家风。这些规范不仅塑造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传承了家族的文化与价值观。比如,朱熹在《朱子家训》中,阐述了做人的五大准则:仁、义、礼、智、信;毛泽东的家风则以“严”著称,无论是教子、律己还是持家,都体现了严谨的态度……从古至今,家庭始终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家庭的力量,凝聚着历史的智慧,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家庭文化,构成了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的坚实根基。
★沟通与理解的力量
□小记者 林雪霓
(泉州市新隅小学三年级)
参观“家事文化馆”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家的意义。这次活动让我明白,面对问题或情绪时,应该及时与家人沟通。于是,当晚我与妈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心”,我们意识到,作为第一次成为女儿和母亲的我们,难免会有误解和摩擦,但重要的是要及时沟通交流,而不是埋藏在心底。
这次“谈心”,我更加理解了沟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深刻感受到家长的不易与关爱。正如康老师所说,家庭的和谐离不开理解与沟通,而家规家训则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重要指引。通过这次“世纪大和解”,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家人相处,也更加珍惜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与力量。
★家庭的第一堂课
□小记者 许涵萱
(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七年级)
康老师告诉我们,家庭的组成不仅仅是人员的聚集,更需要温暖与爱的滋养。优良的家风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生活的常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长为知书达礼的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风不仅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的法律风范。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良好的家风能够培养出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公民,从而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力量。因此,家风不仅是家庭的核心,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石。
★家风馆里的时光印记
□小记者 王晓棠
(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三年级)
走进家事馆,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长廊。喜轿、黑白电视剧、喜秤……展馆内,一件件老物件静静地诉说着家的故事,无不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期许。
在“家风家训墙”前,我驻足良久。图片上展现的现代家庭的故事,平凡而温暖。原来,家风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父母的身教、餐桌上的交谈、困难时的相互扶持……
此行让我明白了:好的家风就像一颗种子,在代代相传中生根发芽,开出文明之花。这次参观不仅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让我懂得了传承的意义。家风,是家的灵魂,也是我们前行的力量。
★传承家的精神
□小记者 苏诗涵
(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八年级)
家是温暖的壳,是谈心的地方,是没有桃花的桃源,是受伤时的“创可贴”……
妈妈,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正如“安”字所寓意的那样,一个“家”中有了“女”人,才能安心、安定。而且,家不仅是家人和房子的简单组合,还需要家风家训的引导。孔子强调做人与学习并重,王阳明则教导孩子言行一致、心地善良。这些家风家训,不仅是家庭文化的精髓,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让我们珍惜家的温暖,传承家的精神,与家人携手,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篇章,让家的温暖与文化的传承代代延续。
★法袍加身
□小记者 陈鑫
(泉州市中山陶英小学三年级)
站在圆桌前,我小心翼翼地整理着法袍的领口。深黑色的长袍垂至脚踝,胸前是一枚闪亮的法徽,沉甸甸的质感让我不由得挺直了腰板。这是我第一次穿上法袍,在模拟法庭上担任审判长。
“现在开庭。”我敲响法槌,声音竟有些发抖,但法袍给了我莫名的力量,也让我感受到肩上的责任……脱下法袍时,我轻轻抚过胸前的法徽,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正义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一次模拟,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好家风的重要性
□小记者 黄梓杰
(泉州市新隅小学六年级)
康老师引领我们一同领略现代家风的风采。只见那一排照片上,出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有毛泽东、周恩来……康老师说道:“这些伟人都秉持着良好的家风。比如,毛主席与周总理都着重强调子女不能搞特殊化,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家风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家风不仅能造福社会,更能惠及世界。所以,我们务必遵守家规,培育良好家风,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