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傅蓉蓉 通讯员 洪思慧 文/图
3月6日,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常州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邮票上的贝壳”展正式开幕。开展前一天,鲤城区实验小学的小记者们抢先探展,在常州博物馆自然部雷倩萍主任的引领下,认识鹦鹉螺、唐冠螺等稀有贝类,以及与之对应的中外珍贵贝类邮票,溯源贝壳邮票的发展史,开启邮海“拾”贝之旅。国家级非遗常州梳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邢粮还为小记者们介绍“宫梳名篦”的历史和制作技艺,指导小记者们在木梳上手绘贝壳纹样,感受海洋精灵跃然于传统器物上的独特体验。
★方寸之美
□小记者 吴思睿
(鲤城区实验小学四年级)
在雷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踏入了奇妙的贝类世界,形态各异的贝壳通过方寸大小的邮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令人惊讶的是已被命名的贝壳竟有12万种之多。
展览结束后的非遗体验同样令人难忘,邢老师带着我们了解并制作常州梳篦。从他的讲解中,我知晓了这门技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当我亲手在木梳上装饰时,贝壳的自然之美与梳篦的工艺之美产生了碰撞。大自然是灵感的源泉,非遗是文化的传承,它们相互交织,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指导老师:杨芬)
★贝壳知多少
□小记者 汤宸希
(鲤城区实验小学四年级)
通过雷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们了解到贝类分为腹足纲、头足纲、双壳纲等七大纲,贝类也有内脏、口齿、头足等结构。有的贝壳由于“内部受伤”或异物侵入,还会孕育出珍珠。许多贝壳拥有悠久的历史,比恐龙还早。在古代金属货币出现之前,人们还将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展览结束后,我们有幸跟随邢粮老师,体验制作常州梳篦。实际上梳和篦是不同的工具:梳子用于梳理头发,篦子则用于去污止痒。制作一把梳子需要28道工序,而篦子则需要72道。我们还在木梳上进行法螺图案装饰,感受传统文化和自然之美的融合。(指导老师:李雅茹)
★大自然的数学课
□小记者 吴乐琪
(鲤城区实验小学四年级)
听了雷老师的讲解,我认识了邮票世界里沉睡的“海洋居民”。那个叫法螺的大家伙在古时候被人们当作号角,扇贝的裙边如芭蕾舞者的纱裙一样精致……最让我吃惊的是鹦鹉螺外壳上的纹路居然藏着数学密码!我踮着脚凑近看邮票上的图案,贝壳的每条纹路都像用圆规画出来的,原来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几何课呀!
博物馆就像个魔法宝盒,而那些沉睡在玻璃柜里的贝壳正在悄悄告诉我们:大海的呼吸从未停歇,大自然的智慧永远鲜活。(指导老师:庄彩云)
★夜游新体验
□小记者 黄楚涵
(鲤城区实验小学四年级)
伴着美好的夜色,我们踏入博物馆,与贝壳、邮票和梳篦亲密接触。展厅里,600多件邮票和贝壳映入眼帘,让人感觉空气里似乎飘荡着海洋的味道。在这里,我见到了鹦鹉螺、黄金宝螺等稀有贝类和一张张精美而珍贵的贝类邮票,了解其变迁历史。接着,我们跟着常州梳篦传承人邢粮老师,现场制作梳篦。邢老师说,制作一把木梳需要28道工序,梳篦则需要多达72道工序,古代梳篦还是宫廷贡品呢!(指导老师:杨芬)
★神奇的贝壳邮票
□小记者 钟泽钏
(鲤城区实验小学四年级)
雷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各种珍贵的贝壳,分享了邮票与贝壳家族之间的联系。在这里,我认识了法螺、鹦鹉螺、黄金宝螺、光芒星螺……除了种类多样,颜色也多姿多彩,还有相对应的中外珍贵贝类邮票,令人大饱眼福。
参观结束,我们跟着邢老师有模有样地在木梳上绘制法螺图案,大家画得各具特色。看着手中的木梳,我仿佛听到了时光的回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和自然结合的魅力。
(指导老师:李雅茹)
★手绘常州梳篦
□小记者 张韵杰
(鲤城区实验小学四年级)
展厅里,玻璃展柜中的贝类在柔光下散发异彩,最令我心动的是制作梳篦环节。当我们拿起木梳,指尖仿佛穿越千年,触碰到匠人温热的掌纹。我们跟着常州梳篦第九代传承人邢粮老师,拿起画笔,蘸上颜料,为梳子上色装饰。最终,每个人都完成了一把独属于自己的木梳。
我满怀欣喜,踏上了回家的路,博物馆的轮廓渐渐消失于夜色中,我那把独一无二的木梳在掌心却愈发温热。(指导老师:杨桂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