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镇
每当我回到魂系梦牵、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厝——崇武张家古厝,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那别具一格的西式窗台,也不是那线条流畅、婀娜多姿、端庄典雅的南北山墙,更不是那枝繁叶茂国花牡丹和活灵活现百年鲤鱼的泥塑以及中西结合吉祥如意的经幡,而是古厝正面赫赫在目、格外显眼的弹痕、枪痕、伤痕……诉说着1940年农历六月十二,日寇炮火侵袭崇武古城的惨痛经历。据惠安县档案馆史料载:当日4架日机飞临崇武上空,扔下炸弹并进行机枪扫射,其后日伪军由后海登陆,血洗崇武古城。
弹痕——日寇蹂躏崇武古城的铮铮铁证。经过近百年的风残雨蚀,当年被毁被炸的近600座民居民舍或因年久倒塌,或因维修改建……大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张家古厝经精心保护,保留了炸弹飞溅的弹片在红砖柱、花岗岩台柱和墙壁上“烙”下的大大小小的弹痕,大的似碗口,小的星星点点。这是继1938年5月日寇炮击崇武古城在南门城墙留下的“窟窿”后又一个铮铮铁证。
枪痕——乡仇家恨的永恒记忆。当年进犯崇武的日机,将鹤立鸡群的“中西结合”的小洋楼视为“特定目标”,随着一枚炸弹落在附近之后,又是一阵机枪扫射。这是家父继1938年5月苦心经营的厦门港沙坡尾隆盛渔行,毁于日寇登陆厦门战火于一旦之后,亲力亲为在家乡崇武构建的安身立命的“小洋楼”,再遭日寇摧残的致命一击。在“毁我家业、炸我家园”的双重打击下,家父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同年63岁的祖父在痛失长子之后的200天,也随之驾鹤西归。当年年仅13岁的家兄,本应享受父爱的他,拿着家祭的祭文,双手颤抖边读边泣,字字句句如哭如泣。祖母、母亲、大姐、二姐、三姐、叔叔、婶婶、大姑、二姑等撕心裂肺的痛哭,让人无不动容。
伤痕——永不结“痂”的伤疤。弹痕、枪痕、伤痕使整座古厝遍体鳞伤,正面墙体和北侧墙身弹痕、枪痕麻麻点点、成串成片,或深或浅,难以数清,连花岗岩的台座也未能幸免,惨不忍睹。这是我家世世代代难以抚平的伤痕,永不“结痂”的伤口。为了牢记这笔乡仇家恨,早在2011年首次修缮之际,族人采取技术性保护措施,使正面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墙体完整、永久地保存下来。同时先后竖立两座石碑,并突破了一碑一文的“惯例”,上部是胞兄所作的“庚辰日寇陷城乡民蒙难碑”,下部是当年惨案的经历者张国辉乡贤所作的“陷城歌”。碑文上下呼应,全景式地记载惨案的惨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
令人欣慰的是,适逢盛世,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张家古厝得以再次重修,并入选泉州市历史建筑,惠安县和崇武镇将张家古厝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座古厝,半座伤痕”。它如同一位满脸麻点的沧桑老人在控诉日寇涂炭家园的血海深仇,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