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王柏峰 文/图
在闽南大地,有这样一位医者,他深耕血液病领域三十余载,以妙手仁心挽救无数危重患者;他肩扛管理重任,牵头组建泉州肿瘤基因检测联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他领衔科研创新,在恶性血液肿瘤靶向治疗领域攻坚闯关,技术成果惠及全国多地市;他教书育人,带教一批又一批医师,将临床经验与科研火种播撒向医学新生代。他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二级教授胡建达。近日,他荣膺由泉州市科协推动设立的首届安踏科技特别贡献奖。
科研攻坚
勇闯血液肿瘤领域的探路者
在恶性血液肿瘤的战场上,胡建达是勇于拓荒的“探路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与团队成员深入海岛乡村,首次揭开了福建沿海HTLV-1(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流行情况的神秘面纱。这项“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的系列研究”于1997年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他的团队系统回顾115名ATLL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构建了目前国内样本量最大的ATLL临床数据库,为全球ATLL标准化诊疗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福建方案”。针对化疗耐药难题,他带领团队通过转录组测序等,在海量数据中锁定核仁素(NCL)靶点,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递上“化疗增效钥匙”;他们设计开发的EBV/CD19CAR-T细胞疗法,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并以“A”级结题的优异成绩交出亮眼的答卷。
临床一线
与“死神”掰手腕的
生命守护者
作为三甲医院的党委书记,胡建达的日程表永远跳动着医者的双重节奏——既有医院管理的经纬线,更有临床一线的生命刻度。
深夜,一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大出血,他接到电话后立刻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患者最终转危为安。今年1月,一位26岁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他打破常规治疗下平安产子,血小板指标恢复稳定,出院时患者送来锦旗致谢。
从医三十余载,胡建达手机24小时不关机,凌晨回复微信、会议间隙远程会诊已成常态。每周门诊常为患者加号,遇疑难病例必到病房,他说:“危重病人的救治不分昼夜,医生必须时刻待命。”
创新管理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推动者
作为管理者,胡建达聚焦民生痛点。2024年,他牵头成立泉州市肿瘤基因检测联盟,联合2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提高检测准确性和规范性,降低费用。“联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便捷、优惠的检测服务,让老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便利。”胡建达介绍。
医院的“来去阮厝医路开阔”返乡巡诊活动,是他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的又一创新实践。活动自2024年9月启动以来,400人次专家组成的团队深入十几个乡镇,为近万名居民免费诊疗,筛查出重大疾病患者10余例,培训基层医师约500人次。这种“党建+乡情+医疗”的模式将优质资源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被百姓称为“家门口的专家团”。
从急诊室到实验室,从医院管理到乡间巡诊,胡建达在医者、学者、管理者角色中初心如磐:以科研破解难题,以临床守护生命,以创新打通惠民之路,让医学温度映照福建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