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王柏峰 文/图
在华侨大学泉州数字研究院,曾焕强教授轻点交互屏,一行行跳动的代码与窗外的几声蝉鸣交织,仿佛在为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学者伴奏。这位“80后”闽南学者,历经海外求学与本土产学研的十余年沉淀,以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务实的行动,在人工智能领域书写着科技服务产业、教育培育人才的篇章。
回国任教
从侨乡学子到AI领域探索者
2001年,曾焕强就读华侨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硕连读。2008年,他获得新加坡政府全额博士奖学金,赴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立志“要为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和通信工程领域贡献自己微薄力量”。2014年,学有所成的曾焕强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福建,就职于母校华侨大学。彼时正值人工智能浪潮初起,他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了“华侨大学智能视觉信息处理团队”,深耕人工智能领域。
回国十年间,他瞄准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规划,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带领团队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福建省“揭榜挂帅”等各类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多项国内外优秀论文奖,出版教材和译著各1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8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等系列荣誉。
科技攻坚
让AI赋能产业和地方发展
曾焕强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落地产业才能真正创造价值。他带领团队扎根产业、服务产业,长期开启“实验室+生产线”协同攻关模式。“每一个算法的优化都需要深入的理论洞察和实验的精细调校,这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地试验和改进。”在曾焕强的推动下,产业链上下游的力量有力地汇聚于一体,成功构建了多模态智能分析与计算芯片技术体系,主要技术产业化成果“边缘场景下多模态智能分析与芯片关键技术及应用”斩获2022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转化的智能芯片和终端产品销往140多个国家。
在纺织产业数字化转型中,他带领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信泰科技深度产学研融合,共建纺织工业互联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物联感知与智能计算技术体系,成果亮相中国侨智发展大会。
曾焕强不仅注重行业科技创新,还关注地方服务。他推动华侨大学与福建移动合作,共同建立“福建移动—华侨大学5G联合创新实验室”;他主持建立了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平台,为各行各业的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为负责人,他与泉州市政府携手共建了泉州数字研究院,为地方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产教融合
做青年学子的“科技向导”
身兼科研和行政等多重工作,曾焕强还是将教书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机器学习的负样本与正样本同样重要,科研就是在解决问题中逼近真理。”他常以此鼓励学生。
为让更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他作为负责人推动与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物联网产业学院”,整合政府、学校和知名企业的资源,构建“协同·重构·融汇·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所培养的学生近两年来获得包括“互联网+”“挑战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0余项。
从海外求学到扎根八闽,从实验室攻坚到产业一线奔波,曾焕强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是“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坚定信念,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务实担当,更是“甘为人梯育英才”的师者情怀。如今,他带领团队向类脑计算、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进发。“AI浪潮澎湃,唯有勇攀高峰,才能不负时代赋予的机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