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泉州晚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28日

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小记者走进仙塘(紫塘轩)南音社

邂逅千年古乐 解锁非遗“盲盒”

南音社傅老师为大家介绍南音乐器

学唱南音

小记者与南音社小成员留影

体验南音乐器拍板、双铃

■融媒体记者 颜雅珍 黄巧玲 文/图

近日,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小记者走进仙塘(紫塘轩)南音社,在南音社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非遗文化之旅。

从经典曲目的悠扬唱腔,到南音四宝的独特音色,仙塘南音社成员化身“非遗引路人”,带领小记者们一一开启南音的神秘“盲盒”!台上,南音社成员指尖轻拨琵琶、三弦等乐器,将《风打梨》《元宵十五》《三千两金》等古曲娓娓道来;台下,小记者们凝神赏古乐、好奇识乐器、认真学唱腔,更亲手触碰南音乐器,沉浸式体验千年雅韵的独特魅力,揭开南音这一“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的神秘面纱。

★邂逅南音瑰宝

□小记者 肖瀚轩

(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二年级)

我们小记者在仙塘南音社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非遗雅韵之旅。

首先表演的是南音合奏,只见南音社的表演者们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吹洞箫,有的执拍板。演奏时,阿姨们拨弄琵琶的手指如行云流水,叔叔吹奏洞箫时专注投入。这美妙的场景,让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南音社的老师介绍说,南音使用的琵琶与北方传统琵琶不同,称为“南琶”,其横抱弹奏的方式保留了唐代遗韵。听到这里,我不禁跃跃欲试,想亲自体验这千年古乐的韵味。

这次探访让我们收获颇丰。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不仅是泉州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希望这项古老艺术能薪火相传,从泉州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指导老师:庄琳)

★拍板初体验

□小记者 高宇森

(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二年级)

一踏入表演厅,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南音社的成员们正在做着演出前的准备,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朝气蓬勃的幼童,他们专注的神情让我对这门古老艺术充满期待。

随着一阵清幽的乐声响起,演出正式开始。身着传统汉服的表演者们缓步登台,演唱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他那独特的嗓音时而高亢,时而低回,仿佛在吟诵一首古老的诗词。台下的我们都屏息凝神,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曲终时,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表演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来到台前,这里陈列的各种乐器让我目不暇接:精致的南琶、修长的洞箫、古朴的二胡……南音社的一位小哥哥见我如此好奇,主动为我讲解起来。他拿起一副拍板,手把手地教我打节奏。虽然我的尝试略显笨拙,但这种亲身体验让我对南音有了更深的感受。

南音,不愧为“中国音乐活化石”。它不仅是泉州的文化瑰宝,更是连接古今的音乐桥梁。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有责任了解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这朵千年艺术之花永远绽放。(指导老师:叶培青)

★南音的宝藏乐器

□小记者 连婧涵

(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三年级)

南音社的老师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南音的“宝藏”——传统乐器。最让我好奇的是四宝,它由四片竹片组成,看似简单,是南音中最具特色的小型打击乐器。在演奏者手中变幻出独特的节奏,像极了会跳舞的小精灵。

最令我兴奋的时刻到了——亲身体验南音乐器!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琵琶。巧的是,我一直在学习北琶,心中满是好奇:同样是琵琶,南琶和北琶会有怎样的不同呢?一位温柔的大姐姐走到我身边,耐心地指导我:“南琶要这样斜抱在怀中,手指的按弦和拨弦方法也和北琶不一样哦。”我小心翼翼地按照她的示范调整姿势,轻轻拨动琴弦,“叮叮咚咚”,那声音清脆空灵,与北琶的音色截然不同,仿佛有魔力一般,瞬间将我带入了另一个音乐世界。在大姐姐的指导下,我慢慢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弹奏技巧,虽然手法还很生疏,但每一个音符都让我感受到了南音独特的魅力。(指导老师:郑燕青)

★古韵新声

□小记者 王泳森

(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二年级)

踏入南音社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舞台上,身着传统服饰的南音社大小成员手持各式古乐器,共同演绎着流传千年的旋律。二弦、三弦、洞箫、琵琶等乐器声,共同交织成一幅动人的音乐画卷,将我带入一个静谧而深邃的艺术世界。表演者们婉转的唱腔饱含深情,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闽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最难忘的是亲身体验环节。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我尝试学唱南音。起初,那独特的闽南语唱腔和繁复的曲调让我不知所措,但老师不厌其烦地示范,渐渐地我找到了感觉。当古老的唱词从口中流出时,仿佛与千百年前的南音艺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随后,我拿起四宝,别看它仅由简单的四片竹片组成,但在老师手中却能奏出千变万化的节奏,而在我手中却显得笨拙不堪。这不禁让我对南音艺人的精湛技艺肃然起敬。

★闽南古乐密码

□小记者 冷骥楚

(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二年级)

仙塘南音社成员为我们带来了《风打梨》《元宵十五》《三千两金》等经典曲目的南音表演,表演者指尖流淌的音符、婉转的唱腔,令我们感受到南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独特魅力。

在互动环节,我紧张地接过拍板,手心不自觉地沁出细汗。老师手把手地指导着我,终于有了点模样。学唱环节更是让我这个说惯了普通话的“新泉州人”吃尽苦头,那些带着古汉语韵味的闽南语唱词,让我的舌头屡屡“打结”……看来,要学好南音着实不易。

看着南音社里,无论是孩童还是老者都沉醉其中的场景,我突然明白:南音能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它早已深深扎根于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古城的街巷里,在节庆活动的舞台上,南音始终以鲜活的姿态存在着。这或许就是非遗传承的最高境界——不是将古老艺术束之高阁,而是让它如同晋江之水,永远奔流在当代生活的河床里。

(指导老师:林莹莹)

--> 2025-05-28 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小记者走进仙塘(紫塘轩)南音社 3 3 东南早报 content_136522.html 1 邂逅千年古乐 解锁非遗“盲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