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郑巧伟 文/图
“肥胖症是一种疾病,世卫组织已将其列为独立疾病。但减重不仅是生理战,更是一场心理战——我们要给减肥者足够的情绪价值!”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梁波主任医师在丰泽区体重管理主题讲座上的一席话,引来与会者的共鸣。
6月11日,由东南早报、丰泽区爱卫办、丰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丰泽区体重管理主题讲座暨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活动在丰泽区疾控中心举行,来自丰泽辖区的卫生健康工作人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等共计110人参与。梁波医师以“别让肥胖偷走您的健康”为题,为市民带来一堂生动的体重管理科普课。
肥胖症≠肥胖:脂肪分布才是关键指标
梁波医师开门见山地纠正普遍误区:“肥胖与肥胖症有着概念上的区别。世卫组织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过度脂肪蓄积’。”他特别强调,体重数字并非唯一标准,脂肪分布位置更关键——即便体重增加不多,若脂肪异常堆积在腹部(即腹型肥胖),同样属于肥胖症范畴,对健康的威胁尤为显著。
“胖的本质是能量失衡。”梁波医生解释,当摄入能量长期超过消耗,多余能量便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他详细剖析了当下常见的肥胖类型:代谢型肥胖(脂肪堆积腹部,俗称“将军肚”,易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压力型肥胖(脂肪向腰部集中)、饮食型肥胖(全身较均匀)、久坐型肥胖(下半身明显),以及易被忽视的水肿型肥胖(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
数据令人警醒: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
讲座现场,梁波医生展示的数据令人警醒:“中国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率总和已达50%,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面临体重问题。”更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群体——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且管控难度更大。
“肥胖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梁波指出,从打鼾(睡眠呼吸暂停)、脂肪肝、胆结石,到高血压、糖尿病、关节损伤,肥胖几乎侵蚀所有重要器官。他特别提醒腹型肥胖人群:“这是诱发代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测量腰围、臀围及腰臀比是简易有效的健康预警方法。”
科学管理体重:给予必要情绪价值支持
面对严峻形势,梁波医生强调体重管理需科学评估先行:“需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肥胖,是否伴有并发症。”他建议管理过程中除关注体重、体质指数(BMI)外,更要重视腰围、体脂率等指标。
在减重策略上,梁波医生提出“情绪价值”理念,反对粗暴节食:“单纯强调‘少吃多动’易引发挫败感。成功减重需将抽象原则具象化,并提供心理支持。”他分享了实用方法:
饮食具象化:推荐参考“1200大卡食谱模板”,用常见食物组合替代热量计算,如晚餐以红薯、芋头等粗粮替代精米。
运动合理化:每周保证150分钟有氧与无氧结合运动,加入抗阻训练维持基础代谢率,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放弃。
目标阶梯化:初始目标可定为半年减重5%(如100公斤者减5公斤),避免不切实际的要求。
避开减重误区:重新建立良好生活方式
针对常见的减重误区,梁波医生特别提醒:过度节食会降低基础代谢,反而加剧反弹;儿童减重需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父母不应仅指责孩子,更需检视自身饮食环境营造是否合理。
讲座尾声,梁波医生呼吁建立长期健康观:“减重不是短期冲刺,而是重塑生活方式。在科学管理的同时,给予自己耐心和正向激励,让健康与快乐同行。”
丰泽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科普,培养社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为居民提供专业支持,筑牢体重管理的“社区防线”。
记者手记
体重管理的温度与科学
这场讲座打破了对肥胖议题的刻板说教,将冷峻的医学数据转化为可感的生活方式建议。梁波主任提出的“情绪价值”,本质上是对人性需求的尊重——减重不仅是热量加减,更是心理与行为的系统重塑。
当健康管理从冰冷的指标监测,进阶为有温度的科学陪伴,“管住嘴、迈开腿”的古老箴言才真正具备了可持续的现代实践路径。这场讲座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公共健康服务的新可能:用专业消解焦虑,以共情替代说教,在科学严谨与人文关怀的交汇点上,为市民健康体重找到温柔的支点。(郑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