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提到“石榴籽”的比喻,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民族团结是大义,也是深情。3月13日泉州发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全城一心抗疫,守护家园。来自祖国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同胞们,以炙热的家国情怀,与泉州人民共同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其中,泉州市对口支援建设的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个自治区同胞对抗疫的大力支持,展现了中华民族心手相连、团结一心、合力抗疫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泉州抗疫一线,结出了美好甘甜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石榴籽”。
再续“雪域情” “白衣执甲”温暖一座城
拉巴次仁、桑巴卓玛、罗卓旺姆……这些连日来在泉州市泉港区核酸检测实验室忙碌的身影,来自西藏洛隆。与哈达一样雪白的“大白”防护服,定格了他们在泉州的进修记忆。
泉洛两地跨越数千公里。2016年7月起,泉州市与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去年12月,为进一步深化医疗援藏工作,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洛隆工作组选派了10名当地医务人员赴泉港区进修学习。正当学员们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疫情突袭泉州,10名进修学员主动站了出来。
“老师,我们10人强烈要求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队伍,让我们代表西藏洛隆县人民,为泉州抗疫尽一份力。”进修学员领队拉巴次仁找到泉港区医院领导,主动请战。
随即,藏族姑娘桑巴卓玛、罗卓旺姆和带教老师们一起投入争分夺秒的检测工作,成为抗疫战场上的“幕后英雄”——这个时候,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正是阻断疫情传播的利器。
“每天一早进入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基本上是次日凌晨以后了。”桑巴卓玛表示,“时间就是生命!早点开展核酸检测,就能尽早将感染者找出来。”
罗卓旺姆则表示:“我们在实验室工作还不是最累的,奔赴抗疫前线的采样人员更辛苦。”“我现在养成了不喝水的习惯,水喝多了要上厕所,这套防护服一脱掉就不能再用了,而且穿一套防护服需要15分钟,为了节省时间和防疫物资,我们不会中途脱下防护服。”从洛隆县人民医院院感科来泉港区医院进修的刘占锦已经出色地完成了3次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现场采样任务,从紧张谨慎到轻车熟路,这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护士快速适应角色,成为一名优秀的核酸采样人员。她说:“虽然辛苦,但想到能为泉州抗疫尽一份力,为守护泉州人民健康尽一份心,再苦、再累也值得。”
接送病人、调整手术器械的位置,上手术台快速按手术医生指令递送器械,洛松卓玛忙碌的身影在手术室里来回穿梭。疫情期间,手术室很多护士奔赴抗疫前线,在泉港区医院手术室进修学习的洛松卓玛主动顶上来。
“有时候急诊手术较多,我就一个人做两个岗位的工作,既要承担洗手护士的职责,也要完成巡回护士的任务。”洛松卓玛有点遗憾地表示,“我在西藏就参加过专业培训和实操演练,一直请求到核酸检测前线去。不过我服从医院安排,留守后方,做好手术患者的医疗保障,也算是间接支援抗疫前线吧。”
西落和洛松次登目前分别在临床药学室和外二科跟班学习,他们已经多次找带教老师和医院领导要求到核酸采样、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等艰苦岗位上去。此外,其他来自西藏洛隆县的进修学员也都坚守在各自岗位上,做好了随时上抗疫前线的准备。大家纷纷表示,泉州的援建让洛隆人民感怀于心,只要抗疫需要,他们都会迎难而上,与泉州人民共克时艰、驱散“疫魔”。
再谱“山海情” 宁夏医护主动留下抗疫
结束了一上午紧凑的核酸采集工作,脱下闷热的防护服,王发强与另外三名伙伴方晓玲、秦瑶、何立辉,才有机会喝几口水。汗流浃背、尽量不喝水、久坐久站导致腰酸腿痛……“每一名抗疫战友都不容易!我们也能坚持,因为我们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方晓玲如是说。
泉宁情深。泉州与宁夏的对口援建工作拉近了两地人民的心,两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今年1月,身为宁夏青铜峡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的王发强率队,带领麻醉师秦瑶和护士方晓玲、何立辉来泉,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福医二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至3月20日结束。然而,3月13日突袭泉州的疫情打乱了一切。
“我们决定留下来!”王发强说,福医二院与青铜峡市人民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已达12年,先后有23名来自泉州的专家赴青铜峡市人民医院,带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造福当地人民。“我们过来福医二院后,受到各科室老师的特别关照,学到很多技术。我们心怀感激,希望以实际行动,为泉州抗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坚定地说。
“我们自愿加入医院抗击新冠疫情救治队伍,服从医院安排。我们希望代表青铜峡市人民医院接受最困难任务,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望批准!”3月16日,王发强找到“老熟人”、去年到宁夏青铜峡市人民医院帮扶过半年的保健处副处长曾晓红表达意愿,并郑重递交了抗疫“请战书”。很快,他们正式加入福医二院医护人员的抗疫队伍。
“在抗疫的关键时刻,全院医护人员人手紧张。他们主动支援核酸采样队,犹如雪中送炭,让我们非常感动。”负责他们工作安排的福医二院东海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蔡绵绵说,加入核酸采样队以来,4名宁夏医务人员与福医二院的医务人员并肩作战。他们执行力强,截至4月4日,累计采样数超过1.4万人次。
3月25日清晨,下着蒙蒙细雨,尽管春寒料峭,惠东高速路口却弥漫着浓浓的暖意。五辆满载着农特产品的大货车,跨越2200多公里,从宁夏红寺堡区抵达惠安,传递着“千里携手共发展 惠红闽宁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闽宁协作”有关部署,自去年惠安与红寺堡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惠安在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红寺堡区发展,为“闽宁协作”搭建了全新平台,助推两地携手高质量发展。如今,惠安正在全力抗击新冠疫情,红寺堡区感同身受,迅速筹集了139箱防疫物资和96吨生活必需品,价值百万元,驰援惠安。惠安县与红寺堡区守望相助的故事,同样彰显了闽宁两地山海情深、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再传“天山情” “前线”“后方”都有新疆力量
在泉州,不论是核酸采样的前线,还是物资保障的后方,都有来自新疆的力量。1999年以来,泉州持续对口支援新疆昌吉州昌吉市,结出丰硕果实。新疆人民与泉州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甘苦。
3月29日下午,已经参加过8轮大人群核酸检测工作的新疆维吾尔族姑娘迪丽胡玛尔·木太力甫终于有了小憩的时间。去年11月,“95后”的小迪从新疆伊犁来到泉州,成为泉州台商投资区颐和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我很喜欢泉州,这里气候宜人,又有大海。”正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泉州发生疫情后,小迪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核酸采样队伍。
“早上6点钟就开始不停地做,也不觉得有多累。”小迪告诉记者,连日来,她与其他11名队员辗转在区里多个采样点,还上门入户为当地群众采集核酸样本。在她看来,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很快就能战胜疫情。
“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何况泉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只要我们各民族同胞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连日来,小迪的老乡们——维吾尔族小伙子麦提托合提·杰力力和他的新疆伙伴正全力支援抗疫后方。从3月18日起,他筹办的“民族一家亲”抗疫爱心厨房,连续多日免费派送爱心餐给一线抗疫人员,已累计送餐1万多份,全部开支都由他自己承担。
麦提托合提·杰力力今年30岁,2002年来到泉州,现在经营着一家农副产品公司,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阿力”。这不是阿力第一次主动参与抗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发时,他就捐献了价值数万元的防疫物资。泉州本轮疫情发生后,阿力就想着捐资捐物,但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他物资暂时不缺,倒是一线抗疫人员的餐食没着落。
于是,阿力当即决定筹办爱心厨房,第一时间号召公司40余名员工参与,还邀请了2名闽南厨师。一些新疆老乡得知此事,纷纷表示可以免费提供场所,阿力最终选择了普济路的一家新疆餐厅。18日中午,爱心厨房正式开张,送出了260份午餐。“一开始因为数量大,有些手忙脚乱,”阿力坦言,“后来我们增派了人手,大家明确分工、优化流程,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小迪和阿力,是默默为泉州抗疫贡献力量的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缩影。3月16日,一封来自昌吉市委、市政府的慰问信感动了泉州:“全力支持泉州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昌吉市义不容辞。我们已经在医护队伍、生活物资、防控物资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随时待命、驰援泉州。”
很快,价值百万元的疫情防控物资于18日后陆续运抵泉州。“向泉州市捐赠防控物资,是对泉州多年来援助昌吉的感谢。希望我们昌吉市能为泉州抗疫尽一份力。”昌吉市机关干部张晓晴说。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面对疫情,在泉州的各族人民正以“疫情之下人人都是战士”的姿态,以“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勇气,以“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携手全力抗击疫情,必将夺取泉州本轮抗疫的最终胜利。少数民族同胞用他们的真挚感情、质朴言行,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泉州的爱,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生动例证,彰显了铭刻在各族人民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报记者 张沼婢 郭雅莹 许文龙 通讯员 黄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