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准细 思维和耐力双考验
追溯传染源、追踪行动轨迹、排查密接者,每一个阳性病例背后,都是海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复杂的病例,活动轨迹广,一例确诊病例的流调报告就有十几页。”
“从早忙到后半夜,忘记了吃饭、喝水、上厕所,每天只睡5个小时。”
“刚开始时,我们组每天要流调近40位阳性患者。”
……
流调队员的只言片语,扑面而来的是繁重感与紧迫感。记者了解到,溯源工作24小时进行,面对随时送来的确诊病例资料,他们必须半个小时内上报发现方式,2小时内出基本信息,4小时内出核心报告,24小时内出最终报告。
一天深夜12时,泉州发现一个10人混管阳性,流调组领导决定在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过程中先行电话流调,数十人持续忙碌到天亮,终于确定200多名需马上转移的密接人员。
不仅要快,还要细。流调队要做的就是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源头上扼住病毒的咽喉。这就需要流调人员一边帮助对方找回记忆,一边结合“三公(工)一大”的信息进行核实,提高速度和准确性。必要时,现场组流调人员会实地调查辅助,形成完整的病例被感染链。
精准、严谨,是每一份密接报告的共同特点。省疾控中心信息研判组成员每天动用“最强大脑”推演“思维导图”,对整个疫情的进展、发现方式、主要风险点等进行复盘,形成疫情分析研判报告。他们发现很多病例都到过酒店、酒吧等娱乐场所,果断提交“相关娱乐性场所全部关停”的建议至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供市委市政府决策使用。
对推送的密接者转运情况,流调组还建立了一套跟踪机制,每天专人与转运组核对转运人数、对象是否准确无误,以确保防控不同环节的无缝衔接。
“病毒很狡猾,防控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快速、精准、细致,才能尽可能快地控制疫情。”省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4月10日,流调组累计快判快推密切接触者55802人。
传帮带 专业与作风齐带动
不仅向上溯源,还要向下追踪。随着病例有效减少,工作专班加强了现场流调工作,对已经调查的病例“回头看”,确保防控效果。
每到一处疫点,现场调查组人员像侦察兵一样,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指导防控人员有效防控。3月下旬,泉州一隔离点出现了病例集中隔离10天仍发病的情况,这与奥密克戎BA.2毒株一般4天内发病的特征不相符。现场流调组成员深入现场,经过仔细探查,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工作人员送物资时,手不小心碰触到一隔离房门口的涉疫垃圾。在他们的指导下,隔离点完善了“涉疫垃圾清理消杀半小时后方能送物资”的规定,传播链得以成功阻断。
现场流调十分辛苦,说走就走,风雨无阻。他们曾经4天3夜多地连轴转,司机累坏了,只能增加一人轮流开车。有一次,他们深入某医院查看确诊保洁人员的活动轨迹,由于保洁人员工服统一、佩带口罩、活动点广,几乎难以辨别个人,他们连看了四五个小时的监控录像,才查出症结所在。
现场调查组人员组成,既有经验丰富的省疾控流调专家、地市流调精英,也有泉州市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省级专家和精英骨干注重“传帮带”,让新兵迅速提升专业知识。“收获很大。”一名流调新兵表示,“每天都在践行专业知识,每天都被省级专家认真的工作作风感动。”泉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伟明认为,省级专家发挥“师带徒”的指导作用,带动提升泉州流调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这次泉州流调工作采取现场流调、电话流调、查看监控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使流调溯源工作更快速、精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福建工作组流调溯源组专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文如此评价,“特别是现场流调做得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价的守护
用尽全力与病毒赛跑,在看不见的“疫”线,流调人员默默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哪里出现疫情,哪里就有他们奔忙的坚定身影。深夜1时奔赴晋江,11时回到驻地,省疾控中心专家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四天三夜辗转于南安方舱、晋江方舱等地,省疾控中心现场流调人员一路风尘,夜以继日;认真审核流调报告,在实战中培训新兵,两天仅睡两三个小时,三明等地市流调专家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走路都快睡着”“脑袋几乎木掉”“脚步总感觉在飘”……他们以苦为乐,坚持坚守。
他们不负使命,是这个春天里最动人的风景。(陈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