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晋江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列入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作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泉州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中华文明探源,需要考古有力担当。去年以来,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泉州将创造性开展文物和非遗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也把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一段时间来,本报推出考古系列报道,记录了泉州现代考古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与研究成果。今天,本报再次回顾泉州“考古发现之最”,重温辉煌历史,并展望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 蔡紫旻
考古实证海丝泉州多元文化
考古发现不断增强泉州的历史厚度——
上世纪四十年代,地方史专家吴文良通过查访,找到隐藏在泉州城以南华表山上的草庵,这里有中国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造像。1979年,在草庵前的一处古井中,发掘出一件“明教会”黑釉碗和几十块残片。这些摩尼教历史遗留物的发现,对于研究摩尼教教义、教会组织、礼仪习俗乃至考察摩尼教传入中国之后的衍变,都具有重要价值。上世纪五十年代,吴文良将自己收藏的100多方宗教石刻捐赠出来,他还编著《泉州宗教石刻》,被誉为“填补我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空白的人”。
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宋代古船成功发掘出土。这一重要考古发现,在次年的《人民日报》上,以《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宋代木造海船》为题刊发报道。这是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由海外返航并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远洋海船;其采用的水密隔舱技术,领先西方国家数百年。古船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更被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在此基础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考古界进行了全国首次水下考古研究。
2001年—2002年,在泉州古城南部的德济门遗址考古发掘中,揭露出遗址面积2500平方米,一座宋、元、明三代叠压有序、结构完整、规模宏大的古城南门重现,发掘出土了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石刻。
考古助力泉州申遗成功
近年来,泉州考古工作屡有重大进展,一系列考古之最令业界侧目,为申遗成功提供基础性支撑,为讲好泉州故事提供丰富素材。
2015年开始发掘的永春苦寨坑窑址,把中国烧制原始瓷历史向前推移200年,成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9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联合考古队开展对古城格局肌理、石湖码头、江口码头、晋江历史岸线的考古调查勘探,以及对多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收获累累硕果——对番佛寺遗址所在地块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表明,该遗址或为国内发现的唯一印度教寺庙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或为唯一尚能发掘的南宋时期宗正司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或为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古海关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遗址;德化窑尾林窑址系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出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代的古窑遗址。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永春苦寨坑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其中,德化窑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刚刚结束的福建省考古遗址公园现场推进会上传来消息,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列入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作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按照省委、市委安排部署,泉州将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要求更加注重考古与历史研究,加强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研究阐释、交流展示。
泉州通过加强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专业院校、机构合作,正继续推进市舶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同时,加快推进完成苦寨坑遗址、德化窑址、南外宗正司遗址等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编制,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