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对于泉州而言,这副对联不仅诉说着泉州的历史,也体现着泉州的现实——正是来自社会各界的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泉州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守护泉州文脉,这才有了这座城市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响亮界定,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泉州申遗成功一周年临近,《泉州晚报》特别开设“我和世遗泉州”栏目,走进守护者和传承者中间,倾听他们的付出和故事。也欢迎大家积极提供守护传承者们的线索和故事,发送至邮箱:whsyqz2022@sina.com,让更多人看到这些默默坚守的英雄。
人称“泉州老李”的李以健,其对泉州文化的热爱与熟悉,已随着他连续担当十一届古城讲解员导师,以及陆续策划各地专题讲解培训并担任导师,在泉州文旅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在此之外,他还是一茶书房“李家班”班主,“泉州四时好风光”视频号的博主,重量级访客来访泉州的讲解接待。并且,不光是以讲故事的方式,他也以音乐的方式传播泉州文化;不光是深挖本地的历史人文,他也抬脚走出泉州,在更广袤的大地上寻访泉州人和泉州文化留下的印记。
“我是泉州文化永远的爱好者。”访谈中,他对自己这样定义。□本报记者 孙灿芬/文 李以健/供图
讲故事的老李
从线下走到线上
记者(以下简称“记”):大家初识“泉州老李”,大多数还是从讲解泉州文化的领域。这么多年,您在讲泉州故事这事上是怎么打开局面的?
李以健(以下简称“李”):作为泉州人,我对闽南文化、泉州文化的热爱几乎是天生的。经过长久的积淀,从2015年开始,我逐渐以“业余导游”身份,为全国各地来泉的高端文化旅行团讲述泉州。
2017年,泉州市古城办、市文旅局联合举办以“爱泉州古城·品文化底蕴”为主题的第一期古城讲解员培训班,我受邀以导师身份加入其中并连任至今,昨天刚上了我在第11期培训的首堂课。五年间,每一届培训少则几十上百人,最多的线上培训一期有400多人,虽然每期面对的都是新学员,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期授课主题和内容都要有变化,让自己对学习和传播泉州文化保持日日新的精进状态。
面对学员们“听不过瘾,希望更深入系统一些”的要求,我2019年创立“一茶书房”,开设《泉州这些神》《泉州这些人》《泉州这些事》等文化讲座培训和关联的外出踏勘研学,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李家班”。目前已累计招募5个古城游学班和2个清源山专题游学班。
互联网时代,我也认识到可以运用技术和大家的接受习惯,把传播这事做得更好。因此开设“一茶书房”公众号和“泉州四时好风光”视频号,其中视频已做了600多期,各渠道累计观看超过1亿人次。
许多人在听我讲解泉州后,动员或者跟他们的家人朋友重访泉州,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些我的听众在他们的城市也开始了探索当地文化的尝试,生起新的传承中华文化的星火。
爱音乐的老李
用闽南语做闽南民情表达
记:许多人不知道您还是音乐发烧友,并通过音乐创作传播泉州文化,请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其实相比讲解,音乐更像是我的灵魂,可以说我至死都是摇滚青年。借助音乐推广闽南文化、泉州文化一直是我的念想。2013年,以经纪人身份参与策划创设“南音雅艺”品牌,以流行乐推广手段推广泉州南音和南音传承人蔡雅艺,首场演出以“千年古城 寻常阡陌”为主题,在西街旧馆驿举行,后来还到厦门、上海、北京等地演出。
同样是2013年,我开始担任民谣乐队“秘密后院”的经纪人,一起对弘一法师的生平、作品、在泉足迹等进行深入了解,推出了《神游—李叔同》乐歌小唱集。特别要说的是其中的原创乐曲《两忘》,这是我带乐队走访小山丛竹、铜佛寺、舍利塔等与弘一法师相关的场所后,乐队深受感染即兴创作的,收到了众多弘一法师追随者的喜欢。
2015年,我遇到了“写歌的书呆子”苏世洪,开始担任他的经纪人和制作人。用闽南语做闽南民情表达,在这个共同愿望下,目前苏世洪已推出三张闽南语原创专辑,其中专辑《身在此城中》的主打歌《来去泉州》,在闽南语地区广泛传唱。围绕世遗泉州的主题,我们已创作成形《世遗大泉州》,一歌囊括22个遗产点,希望到时借助音乐力量,让大家以好听、好玩、凝练的方式,了解世遗泉州及其丰饶文化遗产。
出与返的老李
在文化大视野中寻找泉州位置
记:你一方面对泉州文化很热爱,同时讲课和受访中又保持着比较文化的原则和观点,经常提醒大家从文化大视野中去寻找泉州文化的位置。这是不是跟您的经历有关?
李:我在泉州出生,在朱子文化兴盛的建阳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青年时返回泉州,这一经历也在文化上让我体验到了“出与返”。考虑到我们泉州人本性中对家乡文化炽烈的热情,这种文化理念、观点和方式上“出与返”的获得,非常幸运。
“出与返”给我带来了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获取了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和方法,在自豪于泉州文化的同时跳脱出来,了解与泉州文化并行的区域文化以及整体的中华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在文化大视野中更为准确客观地去寻找和表述泉州的独特坐标、价值和意义。还有一个是不沉浸于此城的空间,研究在泉州发生的历史人文,也关注从泉州走出去,如蒲公英一样把泉州文化带到中国乃至世界广袤大地上,用泉州文化内引外联去影响时代和区域的人们。
最近几年,我开启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主题的研学踏勘,从最早聚焦的泉州古城走出去,走到全市各地去踏访文保点;又从泉州走出去,走到省内各地市,江西、浙江、广东、山西等省份,去寻找泉州人在当地的作为和故事。比如泉州人、明代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他在泉州条石叠筑的做法上创设鱼鳞塘,并应用在钱塘江海塘,也因此在钱塘江北岸的海宁被高筑雕像、怀念至今。我希望有一天,能以文本或书籍的形式结集这部分内容,让大家对泉州文化和背后的文化力量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