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来,全国总工会权益保障部组织人员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现状以及平台用工进行了调研。现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实地走访新业态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对面交流,了解其工作及生活情况。调查显示:一些吃“青春饭”的“新业态”收入虽然不低,但是劳动保护有待提升。(8月24日《工人日报》)
一位21岁的配送小哥在被问及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说:“因为工作时间比较长,没时间谈恋爱。”调查显示,商超配送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配送员吃的是“青春饭”,工作需要较强体力支撑,受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影响,虽然工资不低,但存在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等问题。
眼下,新的就业形态越来越多,“旧的三百六十行”正在被“新的三百六十行”所取代。这里说的新就业形态,指的就是“新职业”。2021年3月,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了一批“新职业”,包括金融顾问、易货师、汽车救援员、调饮师、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碳排放管理员、酒体设计师等18个新职业。由于一些“新职业”出现晚,这就给劳动权益保障留下了一定缝隙。一方面,其涉及的劳动权益还没有细化规定;另一方面,权益保障部门忽视了这些群体的权益维护。
不管“新职业”是已经被认可的还是还没有认可的,都涉及劳动保障问题。我们发现“新职业”基本上都是吃“青春饭”。假如各种劳动保障没有到位,就很可能让“青春饭”盛进了“易碎的碗”里。比如“上半辈子用命换钱,下半辈子用钱换命”“没有时间谈恋爱”,比如职业疾病防范以及五险一金不到位的情况,让“青春饭”变成了“泥饭碗”。
“青春饭”需要吃得“更香甜”。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多做些事情。一方面,加快“新职业”认定的步伐;另一方面,尽快制定新职业的细化劳动保障标准,尽快将新职业纳入社会保障约束范围。要把“青春饭”放在“铁饭碗”里,这里说的“铁饭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而是说要有劳动的尊严、职业的健康、未来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