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北京,5块钱1小时;志愿中国,3块钱1小时……新学年,伴随着又一批高中生走进校园,一些家长对学分要求中“三年不少于40小时”的志愿服务动起了歪脑筋。有需求就有市场,记者发现,各种平台的志愿时长被明码标价,公开售卖。
志愿服务是自愿、无偿、公益的行为,对于高中生而言,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培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无私精神,更可以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的同时获得自我成长。而购买志愿服务时长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志愿服务精神,无形中也给孩子灌输了不劳而获的功利思想,实属本末倒置。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志愿服务若全靠学校安排,难以攒齐这40个小时。特别是在教育内卷严重的当下,高中作为课业最为紧张的阶段,让学生匀出时间去参加志愿服务,无疑也让许多家长犯了难,这也是部分家长购买志愿服务时长的现实原因。
正因此,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并利用志愿平台的漏洞,打造出灰色的利益链条。当下,网络平台售卖的志愿服务时长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扫码计时”,即网络卖家直接把时长二维码与活动随机码发给顾客,由购买者自行获取;另一种称为“团体录入”,由组织方收集志愿者信息,在后台按一定格式编辑文本,为志愿者批量录入时长。如此完善的操作流程,足见购买志愿服务时长的市场需求之大。
凡事总有两面性,当我们在批驳部分家长购买志愿服务时长这种行为时,不可回避的是,目前社会上缺乏适合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也是家长不得不另辟蹊径的原因所在。如今的志愿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公益环保等方面,致使大量的志愿服务项目重叠性高,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另外,有些志愿服务项目设置过于专业化和成人化,也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对接。因此,打通志愿服务组织、学校、学生三者间的有效链接,完善匹配相关流程,让资源分配更加均衡与精准,也是遏止购买志愿服务时长现象滋生应该思考的方向。
揆诸现实,除了志愿服务,在孩子的教育阶段有很多活动设置都会让家长伤透脑筋。比如幼儿园阶段的手工作业,小学阶段的手抄报,甚至于今年秋季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劳动课,也让不少家长担心会成为学生额外的负担。其实,这些活动与课程都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辅助,对孩子的全面成长大有裨益,家长之所以产生抵触情绪,与根深蒂固的功利教育思维难脱干系。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育人也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大多数家长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诸如志愿服务这样有益孩子身心成长的活动才能真正落地有声。
志愿者的宗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对青少年有很强的正面教育功能,若只将其当作走过场、攒学分的工具,也就把服务社会的诚意变成了一门生意。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相比之学业,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看似小事,却是培育公民素养的必修课,而要避免孩子成为善于钻营的利己主义者,家长就应秉持“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态度,让诚信成为其人生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