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了?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学术机构联合发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下称《指南》),形成针对高血压的44个关键临床问题和102条推荐意见。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新《指南》,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毫米汞柱)。原本血压值处于130/80mmHg—140/90mmHg区间的人群将从“正常高血压高值”人群被转入高血压人群。
事实上,这个《指南》只是专家意见。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表示,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目前的指南只是专家的研究成果,尚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但无论如何,这一次“乌龙”还是让高血压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因为我国的高血压人群着实庞大,一有“风吹草动”便引发巨大关注。据2022年卫生部门统计,我国高血压人数已达到2.45亿,18岁以上患高血压的居民占全体人口的27.9%,换言之,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有3个患上高血压。如果是《指南》的标准,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数量将激增,或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被划入高血压行列。
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是很常见的慢性疾病,并没什么明显的“感觉”。真正危险的是,高血压背后各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并发症。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心脑血管病不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而且已成为中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之一。
《指南》中将高血压标准下调为130/80mmHg仅代表专家意见,却也不是空穴来风。大量的循证医学数据显示,把血压控制到130/80mmHg以下,患者遭受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的风险相对更小;与之相对,高压每升高20mmHg、低压每升高10mmHg,以脑卒中、心肌梗死为主要代表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就会增加1倍多。
很多人担忧,《指南》下调标准,会导致高血压药物泛滥,利好药物厂商。确实得规避药厂炒作,事实上,血压在130—139mmHg/80—89mmHg之间的人群并没有吃降压药的必要,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予以干预。虽然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但仍可以把《指南》当作参考与提醒,提醒我们对于高血压问题要“治未病”,早诊断、早预防、早干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最新健康理念更为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往我们更注重诊疗,注重“治已病”,而今我们要更注重疾病全过程干预,注重“治未病”。“治未病”的理念有两层重要的内涵:其一,针对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警示人们在疾病未发时或早期通过自身的调养,增强抗病能力,减少诱发因素。其二,针对患者防治结合,在产生病痛后及时早期对症治疗,防治疾病的进展,避免产生不良的预后效果。
当前有不少年轻人生活方式并不健康:缺乏运动、过度熬夜、大量饮酒、饮食不健康,这些与继发性高血压息息相关,国内年轻人高血压发病率越来越高。年轻人可以进行自我对照,如果血压值在130/80mmHg—140/90mmHg之间,就得敲响健康警钟,要有“治未病”的意识,把防线前移,通过饮食、生活习惯改良血压,比如合理膳食、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等等。对血压问题越早重视、越早干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也将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