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文化和旅游业正处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泉州文旅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即日起,本报开辟《文旅融合大家谈》栏目,请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文化旅游相关人士,就泉州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或择优刊发其他城市文旅融合好的经验做法,为泉州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文旅品牌助力。
当前,泉州正在积极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如何在精心守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立足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深度推进文旅融合,让文旅经济成为泉州发展的新动能,不少专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让世界遗产和城市互动发展
■张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泉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有特别好的资源,应该处理好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使得城市得到综合提升。
既要保护好,又要活化好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要过日子,要发展经济,让保护成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成为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这些也是世遗典范的标尺和应有之义。
在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工作中,除了保护硬件,还有很多软性的部分,比如非遗、文化等城市长期积淀的底蕴,都需要注意保护、传承好。
山海城一体保护发展
■董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特色鲜明、特点突出、优势明显。随着历史上人口迁徙和商贸交流,泉州逐渐形成了以中原移民文化为基础、融合多元外来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区域空间布局上,形成两江夹峙、群山环抱、向海而生、群星拱卫的空间布局;长时间历史演化、多层次地层叠加、海外交流中心、宗族群居交融的历史空间形态,加上拥有南音、铺境等多种全国唯一性价值的历史文化元素,这些都是泉州独有的优势。
高品质的城市旅游和消费将成为内外循环经济模式下城市转型与振兴的一次重要发展契机,泉州具有东南沿海区域性大规模市场的地理和文化优势,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利用新晋世界遗产城市的重要机遇,建构基于内外循环经济的历史城市功能与服务体系,促进名城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迈上新台阶。
当前,泉州要思考如何深化文脉的发掘和开展活态的保护,形成一种保护发展一体的态势。在活态策略上,有三点可以做:第一是注入源头活水,让文脉之“泉”汩汩长流;第二是用创新“浇灌”,以文脉涵养文化自信;第三是守护根与魂,对文脉保有“珍爱之心”。
目前,中国城市类遗产城市包括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澳门、厦门鼓浪屿等,在这些城市中,泉州是唯一一个涵盖所有城市区域的遗产地,这是跟其他城市完全不一样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此,泉州未来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区域,还要发展周边的县域,而不单单是古城本身。可将泉州的山、海、城资源进行融合,进行重新总体规划,形成一个“自然加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格局。
提升古城文化魅力
■鞠德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泉州的历史文化价值突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闽南活态文化核心载体、海外华人华侨寻根故里、闽台历史渊源集中体现,古城格局特色鲜明,且古城承担重要城市职能,具有较强的活力。但是,与全国许多古城一样,泉州古城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提升古城功能活力,可分阶段逐步疏解与古城不符的业态,优化用地结构,设置业态准入机制,探索多元活化利用模式,如“以修代租”“收储租赁”“公房利用”等模式,引导、培育、提升古城业态,实现古城功能活力提升。
此外,要提升古城文化魅力,可通过以下三大方面的工作:一是“点状激活”,即利用传统铺境庙埕空间,营造公共交往场所;二是“线性串联”,即塑造多元主题步道,彰显古城文化魅力;三是“分区管控”,即分区域分类开展小街巷整治工作,盘整空间资源,可梳理古城特色风貌片区,结合古城“双修”,综合提出各片区风貌管控要求和主要整治提升内容。 □本报记者 黄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