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位于“内安溪”的祥华乡东坑村,只见青山环抱、溪水潺潺、香樟如盖,一幢幢“裸房”披上了“新衣”,整齐靓丽的外墙立面让村庄风格协调、特色鲜明,犹如世外桃源。
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几年前的东坑村是另外一番模样。“当时,全村几乎都是‘裸房’,周边山体裸露,公卿溪里也漂浮着垃圾。”东坑村村委会副主任张顺儒说,为了彻底改变东坑村的面貌,2019年,东坑村拿出部分村财,在全县率先实行外装补助,拉开了裸房整治的序幕,并以公卿溪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茶还耕、退茶还林等为突破口,让村庄渐渐美了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就需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张顺儒说,房子是群众最重要的资产,以裸房整治为切入点,可以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撬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最大意愿。
以尊重村民意愿为基础,近年来,东坑村立足自身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规划,融入茶庄园、自然农法、民俗文化等特色,分门别类推行不同色彩的“裸房”和废旧农房整治,从村入口开始,分层、分阶段、分片区推进,打造可认知、可回忆的村庄建筑风貌。目前,全村已整治“裸房”300多栋,预计明年春节前基本消除“裸房”。
在推进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的过程中,“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始终。东坑村通过微信群、群众代表大会等方式,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建议,既尊重村民经济能力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不搞“一刀切”,又引导村民选择白砖灰瓦等外立面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工作筹划到方案制定,再到工程实施,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与村民共同规划、共同整治、共同管理、共同验收、共同分享。施工队伍村民自选,施工质量屋主亲自监督,达到村民满意的效果。
山药龙骨汤、甜芋头、南瓜汁……在村民吴月琴家,色香味美的农家菜让人食指大动。“环境好了,大家更愿意来吃饭,订餐的也不少。”作为最早一批进行裸房整治的村民,吴月琴在祥华乡“最美厨娘”比赛中获奖后,在家做起了“农家菜”生意,尝到了甜头。
沿着公卿溪两岸绕村而行,风格多样、各具功能的乡村建筑随处可见。修缮后的旧宗祠变身农耕文化馆,民房预留了电梯位和独立卫生间,为开设民宿做准备……村民们根据自己的产业或特长,对自家的建筑进行改造,设立了山药合作社、农家小院、古工坊、种茶人书院、家宴中心等,与公卿溪、公卿桥、水美宫、茶园、山药架、红米田等东坑自然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在村里的不同角落,村民们投工投劳,或整治“裸房”外立面,或担石头垒田埂打造田园风光,一派忙碌景象。
“我们的愿景,就是打造3000人共建共享的东坑乡村大庄园。”张顺儒说,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东坑村将以“山药茗村、康养胜地”为定位,融入“茶旅胜地”建设规划,依托“一绿(铁观音)、一白(山药)、一红(红米)”的特色产业,以文旅业态赋能传统农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接下来,我们还将因地制宜,继续提升乡村风貌,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东坑村的美丽蜕变,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以“抓城建提品质”为主要抓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措并举探索裸房整治新路。全市持续健全农村建筑风貌管控体系,推动10个县(市、区)依托农房立面管控图集,落实“带图审批”制度,并以村规民约形式加强风貌管控。以村为单位,建立裸房整治“一张图”,实施挂图作战,将133个中心镇区、479个“四类重点村庄”裸房整治纳入年度整治清单,已完成全市裸房整治42033栋。
□本报记者 谢曦
通讯员 宋景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