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去年,泉州大力实施党建引领“百万村财攻坚行动”,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多举措拓宽发展渠道,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据市委组织部统计,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2022年全市新增119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村,总数达到213个。
□通讯员郑寒凝 李欣 本报记者吴宗宝/文 市委组织部/供图
支部领办——
多元驱动谋增收
漫步在德化县水口镇湖坂村岱仙湖步道,一幅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碧波荡漾的湖水、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湖心岛种养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在岱仙湖畔,合作社后面是大面积的森林,林下种植着竹荪、铁皮石斛等,长势喜人。“我们合作社流转土地650亩,重点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已逐步形成‘建基地、扶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辐射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合作社负责人、党员黄爱煌介绍。
湖坂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积极推进湖山林场的林权转让,通过组织党员致富能手等返乡投资创业,成立林下种养殖、毛竹、油茶等专业合作社9家,现代农庄、农家乐、乡村民宿25家,采摘休闲观光基地6个,有效促进集体增财、林农增收。
为破解村集体资源资产主要用于发包、出租等单一发展模式,泉州积极培育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引导村党支部全面梳理各村区位交通、人文禀赋、传统产业等资源,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社,积极推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大力扶持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等,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共同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
跨村联建——
规模经营强产业
在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蔬菜水培种植基地里,智能系统可以根据生菜幼苗生长状态及时输送营养液、调整大棚温度,既保证蔬菜绿色无公害,又缩短了生长周期。该基地出产的青椒、西红柿、韭菜等50多种蔬菜广受市场欢迎。
“目前,我们把1200亩盐碱地流转承包给利园农业公司,并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育果蔬新品种。”东张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成说。近年来,东张村建成了千亩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从传统露天种植,到无土栽培技术推广运用,再到从以色列引进最高端的水培蔬菜种植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种植每亩纯收入不到500元,到现在的每亩纯收入超5万元的突破性增长。
不仅如此,基地的生产规模不断辐射扩散到周边的狮东、鸠林、河阳、大前等临近村,已发展成为总面积近3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蔬菜基地,每年果蔬产值超亿元。同时,东张村与周边村成立联村党总支,共同协调解决生产用地流转、员工招聘等问题,协力加强服务管理,不断推动基地发展壮大,年均可为周边村增收200余万元。
东张村并不是个例。泉州通过跨村联带、抱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地域、亲缘、文化等为联结点,组建267个联村党组织,推动329个强村与638个周边村资源整合、联片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富裕。
村企合作——
专业经营增后劲
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屿头村是著名侨村,海外侨胞1万多人。屿头村党委立足资源禀赋,1995年建成占地150亩,集商住、经营、服务业于一体的侨乡综合市场,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0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但由于修建年代已久,市场相关设施陈旧,各种摊点未明确区域,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经营户和周边群众反映强烈。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屿头村党委适时启动“农改超”项目,将农贸市场承包给专业运营公司,由承包公司投入500多万元对农贸市场进行翻新改造。改造后的市场实现了“华丽转身”,更好地满足周边4万多名居民的生活需要,让居民的菜篮子装满幸福感。
这是泉州尊重市场规律,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运作的缩影。去年,泉州市充分发挥企业多、经济活优势,引导村级党组织立足各自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组建“强村公司”128家、开展村企合作项目756个,大力推进产业专业化运行,选聘专业管理人才参与村集体经济项目运作。在保障村集体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委托经营+托底保障”分红模式,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委托给实力较强的优质企业经营,提升运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