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欧阳詹:字行周,唐代泉州人,诗人、文学家。贞元八年登“龙虎榜”,成为泉州历史上的第一名进士,也成为“敢为人先”的文化榜样。
泉州市区甲第巷内,一座甲第宫门前贴着楹联上书:“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联文出自大儒朱熹之手,而宫内奉祀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欧阳詹。欧阳詹是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泉州清源山、晋江吟啸桥、南安高盖山等地都留下了自己的文踪旅迹。回首千年,闽地文化的灵茂依然离不开当年欧阳詹的“根柢”作用。
年轻“怪人”
砥砺奋学登第
唐之初,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中心都汇集在京城长安。朝廷更是通过科举制、官员任命机制,大肆征召人才到长安,这也使州郡士子对京城长安满怀憧憬与向往。然而,泉州士子囿于旧习,更多地关注“山泉禽鱼”之事,未能沉下心来刻苦攻读,虽“能通文书吏事”,但竟无一人能登科进仕,更谈不上入京城担任要职了。不过,这种局面终于在贞元八年(792年)得到了扭转。那一年,一位来自泉州的青年才俊砥砺奋志,“五试于礼部”而高中进士,并以榜眼身份登上当年的“龙虎榜”。这位青年才俊便是欧阳詹,正是他开启“泉郡文风”,并在闽地播撒文化的种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曰:“欧阳詹,字行周,潘湖人。父温州长史。兄謩,安固丞;巩,潮州司库。”《新唐书》则称欧阳詹为“泉州晋江人,其先皆为本州州佐、县令”。出身于地方官吏之家,欧阳詹自幼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几乎不与同龄孩童玩耍,而是喜欢一人静处,默然思索。他天资聪颖悟性高,就读私塾之后勤奋好学,常拿着书卷来到“河滨山畔”诵读,“忘归于其间”。有时对于文章、诗句突然来了灵感,更是“长吟高啸”不止。这让包括他父母在内的周边之人都觉惊诧,认定他就是个“怪人”。
才识卓越的欧阳詹不久就被泉州刺史席相、福建观察使常衮等人所赏识。特别是常衮,每逢宴席必向宾友隆重介绍欧阳詹。要知道常衮是状元出身且担任过宰相,知名度自不用说。有他的推介,欧阳詹的名声也像插了翅膀般飞越大江南北,“声腾江淮,达于京师”,人红到京城长安都有他的传说。
在常衮、席相等前辈的鼓励下,唐贞元二年(786年),欧阳詹终于下定决心参加科考,踏上了漫漫的赴京之路。此时的他,一方面满怀离乡愁绪:“天高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一方面又信心满满:“射百步期必中,飞三年而必鸣。”一年长途跋涉之后,欧阳詹抵达长安,并一住6年。这期间,他始终坚持读书写作。
皇天不负有心人,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与贾稜、韩愈、李观、崔群等二十二人同时考中进士。贾稜为状元,欧阳詹榜眼,韩愈探花。由于这次考中进士之人都是少壮才杰,引发巨大轰动。《新唐书》载称:“(此二十二人)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榜样力量推动学风高涨
欧阳詹中进士,对于振兴泉州儒学风气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批胸怀大志的青年士子在他敢为人先的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开始鼓足勇气参加科举考试,进而达到登第出仕的目的。唐人林蕴在《泉山铭》中即称:“不四五年,继踵登第,天下改观,大光州闾。美名馨香,鼓动群彦。三十年内,文星在闽。东堂桂枝,折无虚岁。”宋代名臣蔡襄在《仙游县学进士题名记》亦赞曰:“闽粤自唐欧阳詹始举进士,以文章与时闻人充声名,为世所贵重。后有慕詹者,继以仕进。及五代,亦世有人焉,然文章愈衰薄,无能与詹比者……”不仅夸赞欧阳詹带动闽地文风,而且认为闽粤两地直至五代时期都没有人能在写文章方面超越欧阳詹。
欧阳詹登“龙虎榜”的消息传至家乡后,潘湖人群情沸腾,乡亲们奔走相告,引以为傲。为了纪念这个伟大时刻,他们还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以“欧”字为名。迄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等等。
欧阳詹能在“龙虎榜”上高居榜眼之位,自然与他的文采之高是分不开的。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称欧阳詹“操笔属文,率人所未到”,意思就是他写文章角度新颖,往往能发掘出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唐人李贻孙为《欧阳行周先生文集》作序亦云:“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而诗名尤卓绝一时。”认为欧阳詹的文章语言秀丽、精于构思、情感饱满,同时还对他的诗赋大加赞赏。
欧阳詹登第后,在京师候选,其间曾返闽省亲,也曾离京远游,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增广见闻,并写下不少诗文。贞元九年(793年),欧阳詹再次北上。临行前,泉州刺史席相在东湖二公亭设宴,为欧阳詹和8名应试的泉州士子饯行,请隐居九日山的故相姜公辅作陪。后来欧阳詹写了《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描述当时的欢送盛况,赞颂席相为教化士民用心良苦,同时欧阳詹也鼓励士子努力奋学,为家乡争光。这次饯宴,影响极大,《晋江县志》称“闾里之士,皆以为荣,竞劝于学”。士民已经完全意识到求学进取的重要性了。
“海滨邹鲁”
打下坚固根基
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詹得授“国子监四门助教”一职,遂晋京赴任。虽然官职不高,但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闽人在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中任职,同样意义非凡。欧阳詹执教后,对后生循循善诱,积极举荐贤才。当年冬,韩愈来京朝觐皇帝,欧阳詹认为朝廷对韩愈大材小用,便率生员跪伏宫门,力荐韩愈为国子监博士。事虽未成,足见其胸怀。此后,泉州举子徐晦首次应试落第,欧阳詹立即赠诗劝慰,诗曰:“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鼓励徐晦继续努力。贞元十八年(802年),徐晦再次应试竟状元及第,回想当年欧阳詹对自己的教诲和勉励,徐晦感激涕零。时人赞称:唐朝自设四门助教一职以来,论举荐贤士,没有一个能超过欧阳詹的。
贞元十六年(800年),欧阳詹病故于长安,年仅46岁。同榜进士崔群闻之大哭,李翱为他立传,韩愈则写下了著名的《欧阳生哀辞》,哀辞情深意切,谓“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怀才不遇的欧阳詹虽然过早地离开人世,但他仍留下一笔不菲的文化遗产。其作品形式多样,有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文、序、书、启等,收录于《欧阳行周文集》。除了文章,欧阳詹还以诗作闻名于世。他的诗作随感而发,恬淡清新,如《题王明府郊亭》:“日月郊亭启竹扉,论桑劝穑是常机。山城要得牛羊下,方与农人分背归。”语言平实,意蕴深沉,透露着对农民阶层的同情与关注。《全唐诗》收入欧阳詹的诗约八十首,其中怀乡思归的不少,如《许州途中》:“秦川行尽颍川长,吴江越岭已同方。征途渺渺烟莽莽,未得还乡伤近乡。随萍逐梗见春光,行乐登台斗在旁。林间啼鸟野中芳,有似故园皆断肠。”将旅人幽思刻画得淋漓尽致,实属难得。
欧阳詹留在泉州的遗迹甚多。泉州西街甲第巷内有其故居遗址,巷因其“温陵甲第破天荒”而得名。泉州清源山的龟岩洞,曾是欧阳詹与林藻、林蕴读书处,清源山赐恩岩上亦有他的读书室“欧阳书室”。欧阳詹诗名卓绝一时,然其字迹罕见,唯题“不二”于郡城书室。后人易书室为祠堂,称为“不二祠”(即欧阳行周先生祠),位于模范巷,今在小山丛竹公园内。明代史学家何乔远题其祠对联曰:“不二悬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颜、柳、欧、虞之列;无淫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吴、闽、濂、洛之先。”小山丛竹公园内的“不二祠”业已重修,庭前绿树掩映,绿草茵茵。
晋江池店潘湖有欧阳氏祖宅,后改为资福院。欧阳詹青少年时代,在家乡潘湖资福院追随“隐者”罗山甫等读书,每日徒步走过九十九溪上的石桥。因他喜好执卷长吟高啸,此桥日后便被人们称为“吟啸桥”,桥迄今犹存。
南安九日山上古有四贤祠,奉祀着欧阳詹、秦系、姜公辅、韩偓四贤。南安高盖山因欧阳詹出仕前曾在此居住过,故称“诗山”,附近还有诗村、诗宅、诗坂、诗园、诗溪等地名。高盖山原有四景十二奇,据说许多景观亦与欧阳詹有关。山中白云室是欧阳詹少时读书处,现在仅遗留下用山石垒起来的墙基。从残存的基石可以看出,欧阳詹当年的读书处并不大。今临高盖山,更多的是追念先贤遗风。诗山镇区内的诗山书院奉祀的是欧阳詹与朱熹。清末南安名士戴凤仪曾作《诗山怀欧阳四门》诗云:“振衣千仞上高冈,欲祝先生一瓣香。万古山灵钟间气,七闽文物破天荒。共知龙虎名声贵,谁识鸡豚服事忙。莆水诗山迢递甚,奔驰只为恋高堂。”
明代大儒蔡清在论及欧阳詹的历史功绩时称:“自是,闽士始知所向慕,儒风日以振起,相师不绝。迤逦至于杨龟山、李延平辈,分河洛之派,授之朱子,而正学大明,道统有归,吾闽遂称海滨邹鲁矣。是正有美夫瓜瓞之势,其蔓不绝,至末而益大者,谓非先生实为之根柢又不可也。”认为闽地能成为“海滨邹鲁”离不开欧阳詹的“根柢”作用,这番话也让闽地文人从此对欧阳詹有了“根”的情思!
□本报记者 吴拏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