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大都是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劳动经验、实践智慧或生活趣事。从泉港的一些俗语中,可以看出当地的尚武之风。
行船讨海三分命,泉港百姓自古多以耕海牧田为生。战狂风迎巨浪,还得时常提防海盗的掠夺,这些都要求海边人得有强健的体魄。所以这里习武之风自古兴盛。
“五斤猪脚爽三个人”这句俗语,说的是清初前黄人黄开先习武的经历。当时黄母听人说习武之人若能每天吃5斤猪脚,便能劲头大长,以后能考中武举。黄母望子成龙,便每天精心烹煮5斤猪脚,强迫儿子吃。黄开先吃了几天后,实在腻得吃不下,但孝顺的他又不愿拂逆母亲的心意,便偷偷把猪脚倒在一个袋子里。黄开先是富有同情心的人,他见到黄宅周边的乞丐饿得面黄肌瘦,便让两个乞丐每天夜半时分来把吃剩的猪脚拿走。黄开先能帮助到乞丐,觉得物有所值,自己也开心,这两个乞丐天天有猪脚吃都乐坏了。时间久了,这两个乞丐不免走漏了风声,“五斤猪脚爽三个人”的说法也就传开了。说来也巧,黄开先后来果然中了武举人,并获任为沙县知县,这与黄母令其吃5斤猪脚的做法不知是否有关,但与黄开先的宅心仁厚倒是分不开的。至今沙县仍留存一座“开先桥”,即是当地对其修桥造路造福百姓的纪念。
“食三年传一支扁担”这句俗语,则透露了泉港当地扁担拳的来历。乾隆年间,泉州南少林寺被清廷下诏焚毁,众僧人奋起反抗,浴血奋战。一武僧杀出重围,身负重伤,当他逃到如今的泉港施厝村时,被施、林、吴三姓乡亲收留救治。三年后这位武僧伤愈,他感念乡亲们的救治之恩,即传授少林武功,同时就地取材,把少林功夫融入农村日常用具中。家居外厝村的吴姓村民,得传耙法;家居仙境村的村民,得传槌法;家居施厝村的村民,得传扁担棍术。故当地至今有“施厝扁担,外厝耙,仙境槌”的说法。施厝村民口口相传的“食三年传一支扁担”,说的就是学艺的历程。施厝扁担拳,融入了少林棍术与拳法的精髓,具有强身健体与自卫技击的实用性,后来随着施姓村民外出谋生,传到了台湾省及东南亚地区。从施厝扁担拳中,可以看出刚勇不屈的少林精神,以及信手拈来皆武器、随形幻化、自由发挥的少林武术创新精神。
“后楼祖公放一泡屎,子孙代代吃不完”,这句貌似鄙俗的话,反映了当地习武者不忘本源,铭记先祖恩德的感恩之心。据传清代山腰镇埭港村后楼人庄捷轩,有一次在港湾边大便时,发现滩涂上有两股小水柱喷出。他觉得奇怪,就用手指插入水柱中,不料竟挖出了一只大蛏。庄捷轩从中受到启发,首创浅海海蛏养殖,由此发家致富。敢于尝鲜的庄捷轩,还率先试水围海建盐田,推动了山腰盐业的形成。他发家后,斥巨资兴建规模宏大的宅院“望海楼”。作为富户,往往会成为土匪打劫的目标,因此他倡导族人学武以自卫,且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传授武艺。他把望海楼外的馆埕作为子弟练武场所,同时在山腰西蔡一带开辟一处上百亩的跑马场,让族人跑马比武。此处至今留下了“马路头”的地名。在这种尚武之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庄氏族人加入了练武行列,庄捷轩的长子庄大勋也于清嘉庆年间乡试高中武科举人,成为习武者的骄傲。
提及泉港的尚武精神,不能不提“两世三忠”的刘开泰叔侄三人。刘开泰自小即生长在土坑闽南古民居群落中,这里办有“选青斋”“凌云斋”文武学堂,刘开泰五岁入蒙学,昼练武,夜习文,练出了一身过硬功夫。十九岁时,刘开泰兄弟带两位侄儿一同赴京应试,凭借出众的武技,叔侄三人被赐予连榜进士,轰动一时。刘开泰还被授予建威将军,任江西南赣总兵。后来叔侄三人均战死疆场,被朝廷旌表为“两世三忠”。学得武艺成,锄逆扶弱,伸张正义,效力国家,刘氏叔侄以身殉国的举动,正体现了忠义的武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