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一次
美丽蜕变
□丰泽区人大教科文卫委
郑剑文
在清源山下,我遇见一次美丽的蜕变,这次蜕变时间跨度20年,这次蜕变美好而惊艳。
20年前,我从南安调到泉州工作,刚到泉州一切都那么美好神奇,我踏遍了泉山晋水,我陶醉于这个曾经遍植刺桐花的古城,我知道这是一个曾经涛声如歌的东方大港,这是一座被儒风文气浸染过的刺桐古城。那天,我和同事到清源山脚下的北峰普明社区调研,站在一片刚被铲平的红土地上,项目负责人告知,这里将建一所民办大学。在场的人们或报以期待的眼光,或持有怀疑的态度。是的,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要矗立起一所大学谈何容易?
然而我知道,这是一片浸染过儒风文气的土壤。千年之前,清源山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曾书香弥漫。脚下这片土地古时候又叫潘山,唐末五代时,这里曾有一座招贤院,那是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招揽中原避难的公卿名士之所,那也是古代泉州最大的书院,书院曾招徕了韩偓、王涤、崔道融等大批名士,于是这处荒野开始浩荡着书香文气。千年之前,文人雅士聚于书院,闲时吟诗作对,战时运筹帷幄,招贤院成了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藏着泉州悠远的历史文脉。潘山古道附近,郑成功曾焚过青衣,招贤纳士,挽狂澜于东南;朱熹曾题过字、讲过学,一时理学之风浩荡;而弘一法师也曾送过夕阳、听过笛声,让古城的文风充满禅意。是的,这是一片被文化熏陶过的古地,在这里新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也就有了深厚而久远的人文底蕴。站在空旷的土地上,我面向巍巍的清源山浮想翩翩,眼前似乎矗立起了一座座高楼、一片片花园,还有一群群绽放鲜花般笑魇的学子们,那时这里书声琅琅,花香阵阵,那也是我向往的地方。
万事开头难,何况是创办一所大学?许多人在观望,然而当看到一座座楼房平地而起,一片片花园争相绽放,一个现代化的大学雏形展现眼前,人们欣慰地笑了。2002年夏季,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如期落成,2014年5月,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专升本工作,改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看着变得越来越美丽的校园,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泉信”,那就如称呼一个正值妙龄的邻家少女那般亲切怡人,人们不得不报之以惊羡的目光。
那年初春,单位组织到泉信植树种花。春雨过后,土壤温润,暖风醉人,我们在校园后山种下了许多花树,我们希望能为校园增加一片绿意,那是我的真心所愿。学院领导介绍,学校遵循“知行合一”理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坚持知行合一,才能培养出一个道德、技能、体格、情感全面综合健全的人格。
十年前,区里组织干部到学院参观学习。走进校园,所到之处百花竞秀、绿草成茵、树木苍翠,好一个花园式校园!学院领导笑着说,学院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专业群,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建有国家级、省级示范中心和实训基地,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那天,我们参观了实训基地,第一次近距离地观看了机器人3D打印技术,我们惊叹科技进步的一日千里,而这种科技力量正在泉信实验室里蓄势待发。
去年盛夏,我们再次受邀到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采风。20年了,泉信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了!学院许副书记笑着介绍,这是一个知识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时代,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承“知行合一”,着力构筑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致力培养“实基础、强能力、能创新、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们要以今日之不变的努力学习,才能迎将来之万变的未知世界。他说,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目前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实现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引进和共享优质国际教育教学资源。
教学楼前有一泓半月状的潭水,潭水清澈见底,旁边有座假山,有清泉带着银铃般的声音飞溅而下,一群刚下课的学生抱着书本从百花深处走来,落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有一个人顶着炎日,对着一株花树一边比划一边修剪着,那认真样子让人钦佩。我笑问:“那花工可真认真,顶着炎热日头修剪花木,不怕中暑吗?”许副书记一看也笑了,说:“那可不是什么花工,他是学院创办人郭小平啊!他就是以一个园艺师的心态来呵护培养每一个泉信学子的!”是啊,人不雕不成器,正因为有这么一群泉信人,用心地呵护着每一位学子,就如呵护着每一株花木,泉信才出落得如此动人,如此惊艳!走在园林小道,我发现即便是十分平常的松柏也经过十分精心的修饰,并展现出各自不同的优美姿态。是啊,只要用心呵护培养,即便是十分普通的人也能因人施教培训成才,这就是教育最好的理念。
遇见泉信,遇见美好。20年,泉信从无到有,化蛹成蝶,成就了一个美丽的蜕变!而如今,泉信恰是少年时。
用世界语言讲述泉州故事
□黎明职业大学外语与旅游学院 王强
人类从远古开始,对于海洋,就充满着探索的热情。历史一页页翻过,人类漂洋过海,从事商贸、文化交流的海上交通路线,汇聚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家乡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的了解是左邻右舍的老人家谈年轻时过黑水下南洋的经历。
1991年春节,站在海边家里的阳台上,远眺张灯结彩的后渚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方舟号就在那里。从《泉州晚报》了解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考察团,由杜杜·迪安博士率领,正在泉州考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考察团的到来,唤起了人们对古城复兴与重振海上丝绸之路的憧憬和期望。
2012年,我计划考察泉州籍华人华侨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分布情况。在采访海外华人时,发现他们对故乡的印象模糊而遥远,但有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华人却因为泉州炒米粉让故乡印象鲜活起来。他开玩笑说:“恕我见识寡,我对家乡的印象就是祖母做的泉州炒米粉,用舌尖就可以品尝出正宗的安溪湖头米粉味道。”他说新加坡的肉骨茶与永春白鸭汤来自同一个地方,新加坡肉骨茶就出自早年移民新加坡的永春人之手。每次聚会,大家谈笑风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还发现,在足够远的时空距离来看,移民海外的华侨更加珍惜传统文化,对历史文化的价值看得特别真切。这些人与我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与传统,无形中将我们联系在一起。
泉州成为“带我去体验中国”系列主题展览的候选城市,是经过调研后选择的结果。博物馆专家认为泉州更接地气、更有特色、更能代表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泉州的故事是中国上百个城市的缩影,保留了中原文化,又兼容并蓄海洋文明,代表传统与现代的中国。
为了说服博物馆专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读到民国学者张星烺《泉州访古记》中的一段话,我自己都被感动了。“宋元时期泉州为第一大商埠,可谓宋元时代的上海;明中叶后之所以衰败,因晋江及海港日渐淤浅之故。葡萄牙人抵中后海外商贾皆集澳门,鸦片战争后商务又移香港;泉州逐日行凋零,无人知其曾为古代世界第一商埠。民国时尚能维持不致如邯郸、洛阳之凄凉者,南洋华侨不忘故乡之力。”我借用张星烺的提法翻译了奥地利学者萧婷介绍泉州的专著《世界商埠:10—14世纪的海洋泉州》与国外博物馆专家分享泉州昔为世界商埠,宋元时代的上海。由于无法陪同专家实地考察,通过微博联系了家人和泉州市民担任向导。最终,博物馆专家被泉州人的情怀所感动,选择泉州作为代表城市。这让我想起德国学者恩勒特教授在《走近泉州》一书中的一句话:“一个城市的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土地有多大,人口有多少,而在于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对他们城市的文化看法。”
在泉州考察期间,外国专家选择了在洛阳桥边品尝过的海鲜鲁面作为代表中国的美食,因为其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先民自中原等地带来北方面食,而从闽南到台南移民也带去了来自山东的鲁面。台南与漳州因为是农耕社会,民风淳朴,至今保留古法,连名称也未变。泉州多海贸,生意人多,带来各地的食材与香料,泉州的鲁面则加入了海鲜、牛肉等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元素。一碗面即可向外国民众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
2016年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参加丝路国际会议时,在古代丝绸交易中心的院子里看到来自福建的柑橘树,坚定了我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信念,即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共同发展。
这几年从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走过很多国家城市,我跟着南安石材商人到印度,跟着央企到墨西哥,受侨商邀请到菲律宾,就像当年跟着泉州港始发的海船走遍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汪大渊。当我在机场候机时,忽然间发现连接泉州、澳门、菲律宾等城市的密集的现代航线与古代丝绸之路有高度的重叠。古代丝绸之路将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与城市联系在一起,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又将联系起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人们,促进合作共赢与美好生活的愿景。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先民衣冠南渡,从中原南迁到泉州等闽南地区,然后因为禁海,又迁移到温州、潮汕、澳门、海南、台湾等地谋生或过黑水下南洋。现在泉州的乡亲遍及世界各地,尽管身在异乡,但乡音未改,故乡情怀始终未变,那就是当年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交流积淀下来的文化与传统。于是,我决定出版一本书,以《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本书讲述泉州故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从家乡泉州与福建人海外传奇的故事中看到了星辰与大海。
古城古港风华正茂,千年海贸历史塑造了闽南人始终秉持的合作共赢理念与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拥抱海洋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追求合作共赢与美好生活的泉州人的成功故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扬,这是对中国梦最好的阐释。
踔厉奋发 一路向前
□南安市罗东中心小学五年2班 黄泽宇
新时代的十年,中国大地书写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奋进史诗。这史诗,在城市歌咏,在乡村吟唱,在我们的心中流淌着。
春风缱绻,万象葱茏。走进我的家乡南安市罗东镇,宛如徜徉在无边春色中,气派的小洋楼与红砖白石的古大厝交相辉映,花木扶疏的公园与活力四射的运动场互为映衬,新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罗东镇地处南安市西北部,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山里分布着优质的花岗岩和乌青石,是令人向往的宝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的石材业曾造就罗东的一时辉煌。那时,石材厂林立,机器隆隆。经过切割、打磨的石板材畅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罗东赚来了大把大把的外汇,加上针织业兴盛,罗东虽然偏远,却声名远播。
然而,矿山的过量开采和无序管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极大。粉尘弥漫在空中,蓝天被遮蔽,清澈的溪涧变成浊流,庄稼枯黄不长,耕地大量撂荒。村民们不敢开窗,不敢喝当地的井水,苦不堪言。
经济在腾飞,环境更要保护。罗东镇认真学习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心重现绿水青山,把生态环境的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踔厉奋发、一路向前,在罗东,人人都是家乡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2010年起,罗东关闭矿山、恢复植被、淘汰排污大户、培育优势产业,重新描绘乡村画卷,把全镇划成以荆坑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以银河新城为主的美丽宜居区、以埔心为主的田园观光区三大区域,并且采取措施,让区区联动、协调发展。乡镇投资2000万元,建设芦溪罗东段10公里长的河堤,清淤排污,疏通河道,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山水含情,日月带笑,为时代的建设者喝彩。经过10多年的整治和建设,如今的罗东山川秀美、林茂粮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诞生大峡谷探幽、广峰寺朝圣、良庵祠谒祖、银河新城观光、柑橘园采摘等项目,游客接踵而至,年平均游客超5万人,年旅游收入达200万元。乡民们富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年人均收入达4.8万元,罗东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指导老师:倪艺婷)
一路走来的泉州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卢瑾
“我在想,是不是有历史的城市,就这么具有前瞻性,其实美好生活可能在过去很多年,很多生活在此的人切身的感受里。”
——白岩松
一句“来买花咯,非常香”使我认识了这位阿婆,她已是期颐之年,见证着泉州一步一步的“成长”。二十年很长也很短,长到如今我才到桃李年华的年纪,短到呼吸之间就已二十年。而我的人生也会像阿婆一样经历过许多个“二十”。泉州花费二十年光阴申遗成功;从提出“晋江经验”到如今也已过了二十年之久。
二十年的申遗成功是因为泉州持之以恒,终于让这座世界的古城成为全人类的瑰宝。曾阿婆对这座活着的古城有着自己不可言说的情感,她会因为这里是闽南文化的源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而引以为傲;会因为这里是国际闻名的花园城市而悦目娱心;会因为在许多地方看见石狮依旧屹立于此而抚今怀昔,毕竟“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曾阿婆在这古城之中生活了一辈子,也在这里卖了70年的花。她说,当年附近都是花田,周边的人都以种花卖花为生。她也接过这一营生,如今已与花结缘近80年。眨眼间,纷纷岁月如在眼前。
在曾阿婆39岁那年变故发生,她的丈夫英年早逝,她只能依靠卖花独自抚养六个孩子长大成人。那时的经济失调、物资紧缺,泉州也根据当下的情况调整做出改变,生活也就越来越好。
为了使泉州加快发展,进一步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在2007年便决定环湾而建,向海而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240多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以精确的数据串联起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条纹理。他们,是城市测绘员。
测绘员小吴说:“十五年前站在东海大街,周边一片空旷。”十年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6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9.5%,海湾型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当时的东海片区、城东片区、江南片区的大部分地方空旷又清冷。
五年前泉州城乡环湾建成区面积达214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4.5%。到了2017年,各种建设日新月异,许多新楼拔地而起。曾阿婆回忆起这里曾经都是花田,卖的都是自家种的花,不用到外面进货。沧海桑田,以前的花田,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同年东海片区环湾新城初具规模,城东片区俨然已成繁华街区,江南片区也摆脱了农村气息,一座新城飞速发展。泉州正在一点一点地为自己填充这幅“大画卷”。
转眼间,悠悠岁月如同那在无声岁月中成长的泉州,悄无声息地改变。
现在城市环湾向湾发展,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40多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9.7%。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环湾而建,向海而生,让泉州的生活环境变成了快完成的“大画卷”。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得生活更加便利;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让生活更有品质;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生活更富有“质感”。
你若是来到泉州城的开元寺旅游,一定能在白色钟楼附近看见一位百岁老人在那卖花,到时请你停下脚步,带走一朵“见证历史”的花串。我想,阿婆现在卖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习惯把自己融入这座古城的车水马龙之中、融入那座白色钟楼之中,和它一起看着人来人往,感受着这座古城的烟火气息。就好似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泉州在2022年提出了“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奋斗目标,将围绕着22个遗产点来建设海丝名城,把泉州建设成为工贸发达、文化璀璨、百姓富足的21世纪“海丝名城”,加快谋划建设海丝中心城市。
2022年到2026年,泉州“强产兴城”将取得重大成果。“海丝泉州”城市名片更加靓丽,“宋风闽韵”城市风貌充分彰显。立体化国际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双循环”商贸物流枢纽作用更加凸显。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汉字纵览千年岁月,横包四海乡音。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泉州,在当下熠熠生辉,也必将在未来闪耀寰宇!登上山顶的路途总是困难的,但登上了山顶,脚下便是沧海一粟。(指导老师:郑维林)
与梦相遇 一路花开
□泉州五中初一年11班 黄蕾萱
我曾经相信梦想的神奇力量,但从来没有直面自己的心灵,勇敢实现梦想的脚步会如此坚定美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十年,我从一个天真懵懂小小班的幼儿成长为有凌云壮志的初中生,是泉州这片热土给予了我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养分。这十年,也是泉州不断创新、奋勇争先的十年。当我在蓝天丽日下,骑着共享单车穿行在美丽泉州的大街小巷时,我看到的不仅是旖旎的风光,更感受到了幸福泉州扑面而来的无穷魅力。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风华绝代的古城敞开博大的胸怀,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
十年前,我就读的幼儿园——泉州附幼,毗邻西街,在古香古色的小巷深处。曾经,狭窄的巷子挤满了骑自行车的家长,幼小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凹凹凸凸的青石板上,而现在,附幼门口早已拓宽成大路,车辆川流不息。
西街更是革故鼎新,人声鼎沸。政府对西街精心保护和修缮,“修旧如故,以承其身”,给游客“身在当下,心在历史”的特殊体验。我曾多次参加古城泉州讲解的中英文视频的拍摄,深深地感受到泉州多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它们打开了欣欣向荣的复兴之门,留住了古城千年文化之魂。
十年间,泉州改造的不仅仅只是文化街区,还让老旧小区蝶变成美丽家园。早在2000年,泉州就试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以“下绣花功夫”的韧劲推进美丽社区的建设,创新探索“管改运一体化”改造样本。雨污分流、智慧用电、消防整改、厨余环保驿站、露天停车位、安装新电梯……2017年以来,泉州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83个,惠及居民17.3万户,如今的小区孩童快乐地嬉戏玩耍,老人安详地闲话家常,我看到了幸福泉州的模样。
环湾而建,向海而生,文化街区和社区的改造,只是泉州在潮起潮落的改革大潮中更新成长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仅十年间,东海、城东、江南新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让161.5平方公里“新月”般的中心城区日渐丰盈成240多平方公里的“明月”。泉州城乡在统筹融合中释放张力,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迅速,城市一点点“生长”,“生态美”的城乡底色更加鲜明。
十年来,我以一个孩童稚嫩的目光凝视着我生长的这片热土,十年的蜕变,凤凰涅槃,让我对古城泉州欣喜、赞叹、钦佩、自豪,泉州在追梦的征程中从未停歇。作为一名泉州青年,我一定要把好好学习、努力拼搏的奋斗之梦融入泉州日益发展的建设之梦,汇聚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国之梦!
面朝大海,砥砺奋进,强国复兴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