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我,对书有一种莫名的痴爱和渴求。就如同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只要是纸上印了字的,无论什么,我都会迫不及待捧在手里反复研读。
那时我们家经济条件差,温饱尚且难保,更不用说买书了。于是我挖空心思搜书看,却时时面临“青黄不接”的饥饿困境。
离家十里的镇上,有一家全镇唯一的新华书店。
母亲隔几天就会把家里种的蔬菜拿到镇上去卖,换些生活必需品。那天,母亲答应我,周六去镇上时带我去看书。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便早早唤母亲起床,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赶到镇上时,书店才刚刚开门。
新华书店有点破旧,仅有一间狭窄的屋子,摆放着两三架书和杂志,但对我来说就如同知识的海洋。我一头扎进去,如一尾鱼儿在书架间游弋。我摩挲着每一本书,视若珍宝。同时,贪婪地吮吸着墨香,一时间幸福感盈满心房。
母亲对店主说:“大叔,让孩子在这里看会儿书,我去集上卖完菜就回来接她。”店主是个六七十岁的老人,须发花白,慈眉善目,他微笑着点头:“好,你放心去吧,我帮你看着呢。”
我靠着书架,席地而坐。《少年文艺》《故事大王》《三毛流浪记》……书里的故事如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我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忘却了自己和时间。
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唤我回家了,我才回过神来,一步三回头地被母亲扯着回家。回家的路上,我眉飞色舞给母亲讲我看到的故事,母亲听得入了迷。
此后的每个周六,我便跟着母亲去镇上看书。母亲依旧把我放在书店看书,她去卖菜。慢慢地,我发现她离开的时间越来越久。每次晚归,母亲都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啊,菜不好卖。”老人也从未说什么,只是笑着说没关系。
有一天,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而我沉浸书中,全然不知。老人拍拍我的肩膀,轻声说:“去把你妈叫进来吧,外面雨大。”我连忙跑出门,看到母亲蜷缩在屋檐下,衣服打湿了,正瑟瑟发抖。
老人见我把母亲拉进屋里,忙递上一条干毛巾说:“别感冒了。”然后,他边擦桌子边漫不经心地说:“以后,卖完东西就到屋里来坐吧,下午人少,我一个人太闷,老想打瞌睡,你陪我聊聊天。”母亲一怔,随即眼圈一红,连连点头。
后来,母亲每次带我来看书,就会带些东西给老人,有时是自己种的蔬菜瓜果,老人也不推辞就收了。而后,老人总会拿一两本破损的书送给我,满不在乎地说:“卖不出去了,别浪费了,给孩子看吧。”
整个小学生涯,那里成了我阅读的圣地。
后来我到镇上读初中了,开学那天,我又来到那家书店。但是店主已换成了一个陌生人,他说老人生病回家休息了。他问了我的姓名,然后把三本《平凡的世界》给我,说是老人留给我的。我忙打开,看到扉页上有一行字:平凡,但不要平庸。刹那间,我红了眼眶。
此去经年,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位老人。
那些泛黄的旧书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柜里。闲暇时,我总会拿出来翻看,想起那家旧书店,想起那位老人。他的善良如灯光,照亮了我的整个童年,也温暖了我余生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