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旅 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5月30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仁风街:曾是泉州的“牌坊街”
扫二维码,赏老街巷中的老泉州。
仁风街与东禅路(陈慧芬 制图)
当年的吕安兴秋石丹广告,上有吕鹏琦头像。吕安兴秋石丹在厦门、新加坡均有代理。
177号吕宅,上有吕文俊题写的“可庐”。
《佟太老公祖讲堂记》古碑刻
黄氏古大厝内,在祖厅门廊下可以看见用墓碑石修筑的地面,这也是仁风东禅的一大特色。
旧照片中仁风街的牌坊群
如今东岳行宫前矗立的急公尚义坊,下层中间三块石匾空缺,保存在东岳行宫内。
东禅少林寺
仁风的境庙仁风宫

巷遇档案

泉州仁风街与东禅路相连,西接温陵北路,位于丰泽区东湖街道仁风社区,以前都属于仁风村。旧时泉州古城内以铺境划分,城门外也有铺境,仁风街和东禅路位于古城东门“仁风门”外,属于驿路铺仁风境和东禅境。其中“驿路铺”的名字,因旧时泉州通往福州的陆上交通大道“驿路”从这里通过而得名,“仁风”来自仁风门,“东禅”来自东禅寺。

核心提示

古语有云:“夫天之道也,东仁而首,西义而成。”泉州古城西门为义成门,东门为仁风门。在仁风社区,这里曾有为传统美德树立的牌坊群,有纪念兴办学校的古碑刻,有方便邻里的太阳钟,也有邻里和睦的萧颜井,“仁风”二字可谓当之无愧。

仁风门古称“东门头”,有泉榕古道、赐恩路、牌坊等历史印迹,社区以“老城根故事”为核心,行走在这里,仍然能感受到老泉州的烟火气息。

□本社记者 王了 文/图(除署名外) 稿件来源:泉州网 泉州文旅集团

140余座牌坊曾集中在这个村

家住仁风社区的泉州古城讲解员曾华丽介绍,过去的仁风村有三大特色:牌坊多、村民常用墓碑石当建筑材料、习武之风盛行。

首先,仁风街曾经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牌坊街,街面上林立的牌坊群蔚为壮观。其次,这里可以经常发现用作建筑材料的墓碑石,这是因为东岳山自古是风水宝地,历朝历代积累了不少荒冢,村民们用废弃的墓碑石修房填路,就地取材,百无禁忌,只是这些景象在如今的仁风社区已不易见到。此外,仁风还是武术盛行的地方,泉州古城两个地方武术盛行,一个是城南码头,一个就是这里的南少林所在地,千百年来南少林武术在此传承,涌现过不少武术名家。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泉州古城内外先后共有牌坊399座,其中宋坊99座、明坊172座、清坊128座。到了清代道光、同治年间,牌坊数量剧增至200座以上。泉州城内和东门外仁风街便集中了牌坊140余座。泉州市文物保管所原主任黄真真评价说,这样集中呈现的牌坊街,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

20世纪20年代初,泉州拆城辟路,古城牌坊陆续被拆。到了20世纪50年代,仁风街牌坊被大量拆除,牌坊石构件被用于水利设施、公共设施等,有些被乡民搬回家修墙筑院。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仁风街“急公尚义”牌坊即将被拆,卸装队伍到场后,以几十元差价未谈成,急公尚义坊得以保留至今,也成为牌坊群中仅剩的一座。

急公尚义坊位于东岳庙前的古福州大道间,清康熙五十四年,文渊大学士李光地以其八世祖李森乐善好施,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请求朝廷建坊旌表,康熙皇帝亲笔题写“急公尚义”匾额。急公尚义坊为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仿木石建筑,已经历了300余年风霜。

1926年底,厦门大学教授陈万里、张星烺和德国考古学家艾克教授到泉州访古。张星烺在《泉州访古记》中写道:“驰车远望东门外石牌楼如森林状,诚壮观也。”陈万里在《泉州第一次游记》中写道:“往观东门外市梢牌坊,接二连三的约有数十。两牌坊间的距离,远的约有丈余,近的只有4尺,密度如此,为向来所未见。”这些文献,见证了曾经古香古色的仁风街。

泉州许多老招牌来自他笔下

当人们走过泉州街头,很容易被这些招牌吸引:中山路的“罗克照相馆”、西街的“泉州影剧院”、东湖街的“东湖电影院”、南俊路的“佛教义诊所”,还有承天寺的“步月登天”“虎啸龙吟”“龙藏井”“广钦佛教图书馆”等,这些字都是来自泉州文史界前辈吕文俊(1918年—1994年)的笔下。

东禅路177号是吕文俊家,他在泉州的高甲戏、木偶戏、书法、武术等领域都做出过重大贡献。在吕家,吕文俊长子吕鸿甫介绍,父亲幼年就读于村办启化小学,从晋江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泉州、厦门等地担任过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因为爱好文艺,常利用课余组织师生排戏、演戏,后担任泉州市文工团副团长、泉州大众剧社(今泉州高甲戏剧团)编导、福建省公路文工队编导、泉州木偶剧团编导等职,编导创作了大量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

吕文俊1982年退休后,受聘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办公室主任,又任泉州方言研究会会长、中国南音学会秘书长、泉州少林寺复建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历史文化丛书》副主编等。

吕文俊出生于南少林拳术世家,自幼习武,从1987年起发表《泉州少林寺遗址见闻》《泉州与嵩山少林寺的历史因缘》《天地会不是源于莆田》《泉州南少林研究》《五祖拳述略》等文章。

书法对传统文人来讲是一种闲情逸致,吕文俊业余常为人题字,但不愿卖字赚钱。曾有一个台湾官员慕名托人求书,并许以丰厚笔资,当时生活拮据的吕文俊仍婉言谢绝,事后对友人说:“我对他并不了解,不想为钱去做我不愿意干的事。”

吕文俊为吕家老宅题写“亦屋”,后来又给儿子吕鸿甫、吕鸿华的新宅题写“可庐”,从“亦可”二字可看出他对生活的达观态度。

据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吕文俊的父亲吕鹏琦也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吕鹏琦清末随家人从南安朴里迁居至此,他擅长骨科,经过十余年时间研究出“秋石丹”秘方,并注册了“吕氏老安兴”的商标。精装的“秋石丹”装在小玻璃瓶里,再装进包装盒里,盒子正面印着吕鹏琦的头像,成为泉郡医药界的著名商标,远销到我国的港台以及东南亚一带。泉州民间还有一道秋石丹猪脚的美食,用猪脚、秋石丹、桂枝等食材,文火慢炖,解腻开胃,食疗养生。

清代石碑记载300多年前佳话

2021年,仁风社区的文史爱好者王映辉、王应奎等人在仁风街残破的佟公祠中,发现一块《佟太老公祖讲堂记》古碑刻,这座祠堂是为纪念清康熙年间兴泉道道台、福建布政使司参议佟沛年而建。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佟沛年出任兴泉道道台时,兴办学校,开化民智,常亲自为泉州学子讲学,后来民众为其出资兴建了一座讲堂,这座讲堂后来成了佟公祠,这块碑文正是记载了这段佳话。佟公祠旁古时还有一座“喜雨亭”,佟沛年曾于此率众祷雨。

曾装有太阳钟的黄氏古大厝

位于东禅路的黄氏古大厝,原为五间张,带护厝,规模很大,如今是危房,无人居住。黄真真介绍,这间大厝被乡邻称为“九十九间”,形容其规模大,这家黄氏属于“观口黄”,与镇抚巷黄宗汉是一脉。

大厝入口处的屋顶曾有一座太阳钟,采用日晷的原理设计。这座太阳钟由黄家子弟黄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完成,黄坎在大学读的是地理专业,工作后去了上海华东师大任教,只有寒暑假才会回一趟泉州。早年老百姓家缺乏钟表,生产队负责人出工前,会特意来此看时间,时间到了,就会招呼队员们“出工啦”,十分方便。这座钟曾被周围小孩子弄坏,黄坎还爬上屋顶修好。

黄真真介绍,2001年前,大厝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时这座钟还在,后来年久失修,现已不见踪迹。

东禅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的遗址

位于东禅路的东禅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寺,始建于唐代,宋元时遭火灾后重建,明代重修,清初寺毁,现存为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是泉州南少林庞大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南少林寺建筑群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作为泉州南少林寺遗址,1992年被列为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

泉州文史专家陈泗东曾考证,“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如今的东禅少林寺,是泉州文物部门按照旧址遗留下来的唐代构件,于1992年重新修建的,由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匾额,寺内还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础、墙体、古井等。

两座境庙与两处古井

仁风街有两座境庙,仁风宫与东头宫。仁风宫始建于明末,祀田都元帅雷海青,坐南朝北,大门两侧有清光绪年间的梅竹图,宫内有古井、进士举人题字等,2019年被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列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

东禅的境庙东头宫,始建年代不详,与仁风宫一样祀相公爷雷海青。

仁风街还有两处古井,其中一处名为双井古地,这里有一口双孔井,上面有两个后来修筑的六边形井盘,附近居民常在此打水洗刷。

闽台兰陵萧氏仁风支派一分支,世代居住在仁风宫旁的灰窑埕,灰窑埕有一条恩赐巷,巷内邻居萧颜两家关系和睦,共用一面围墙,而围墙横跨在萧颜井上,也方便两家共用。这口古井有“龙泉活水”的美誉,1993年东门头拆迁时,萧家力保此井不被填埋,于是这口萧颜井成为仁风乡邻友爱的见证。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深读
   06版:都市·法治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财富
   10版:地方新闻
   11版:旅 游
   12版:旅 游
   13版:健 康
   14版:清源 新悦读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仁风街:曾是泉州的“牌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