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IPO申请撤单数量增多,今年以来审核通过率较去年同期略微降低。专家认为,这与个别公司准备不够充分、经营情况不佳、上会数量减少等因素有关,折射出全面注册制下IPO发审新常态。尽管申请撤单现象有所增多,但IPO保持常态化发行的趋势并未改变。
超百家公司撤回申请
7月6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3年第61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鼎镁科技主板首发事项未获通过。鼎镁科技成为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首家被否的拟在主板上市的公司。
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今年以来IPO审核通过率为85.24%,略低于去年同期的88.19%。审核公司家次为210家,其中,179家通过,11家未通过,还有20家其他情形。
除被否企业外,还有一些公司选择“不战而退”。截至7月12日,今年以来有109家公司撤回IPO申请。仅6月27日至7月7日,就有22家公司密集撤回IPO申请,这与往年6月30日之前的IPO申报潮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撤回申请的原因,投行人士认为,此前申报IPO家数较多,年报、半年报发布后,一些业绩表现不乐观的企业主动撤材料。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准备不到位或存在疏漏、企业基本面发生变化、板块定位不准等原因撤回申请。
从行业分布来看,撤回申请的企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居多。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涉及技术创新领域,市场竞争激烈,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技术实力、市场前景等要求较高,盈利波动较大。“由于潜在的竞争压力,一些公司可能选择暂时终止上市计划,进一步完善业务模式和策略,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董登新说。
压实“看门人”责任
IPO密集撤单,折射出全面注册制下,企业上市审核更加透明高效,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没有减少,中介机构责任进一步被压实。
上交所最新一期《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显示,关于首发企业在报告期内出现营业收入、净利润等经营业绩指标下滑的情况,上交所向中介机构详细提醒,应重点关注下滑的程度、下滑的性质及未来的持续性,审慎发表明确核查意见,并督促发行人充分披露可能存在的风险。
深交所今年发布施行的《关于进一步督促会员提升保荐业务执业质量的通知》建立了对会员的现场督导、专项自查的差异化监管安排。据悉,首次启动差异化监管安排的时间为2023年8月17日。
“全面注册制下,必然要求投行更深刻地理解发行人的业务和所处行业,准确甄别并尽早发现好的资产,挖掘其价值。”华泰证券报告称,全面注册制下法治供给日渐完善,不断强化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对投行的业务稳健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开源证券副总裁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认为,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券商的服务质量,监管机构将进一步压实压严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从而倒逼券商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市场优胜劣汰
毕马威中国7月发布的《中国内地与香港IPO市场2023年度中期回顾》显示,A股市场目前有超过1000家企业正在申请上市。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IPO申请撤单现象有所增多,但IPO保持常态化发行的趋势并未改变。
“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逐步企稳,更多提振经济的政策可期,A股IPO将保持常态化发行。”安永华中区审计服务市场主管合伙人黎志光认为,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行实施,上市过程和退市制度均将不断规范化,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效应日益凸显,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上市重要力量。
在孙金钜看来,全面注册制下,上市效率提高、上市条件更加多元,直接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随着监管制度完善、监管水平提升,以及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堵住IPO各环节漏洞或风险点的效果持续显现。“全面注册制下更加市场化的发行、定价和退出机制,将促进A股市场优胜劣汰,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孙金钜说。
德勤预计,2023年全年A股市场可能有430只至510只新股发行,募资额大约在6200亿元至6990亿元。其中,科创板可能有120只至140只新股,融资3050亿元至3400亿元;预计创业板有150只至170只新股,融资1850亿元至2100亿元;上海和深圳主板大约有60只至80只新股,融资1110亿元至1250亿元;北交所大约有100只至120只新股,融资200亿元至240亿元。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