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邮储银行、中国银行之后,我国第三家大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由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落地。至此,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扩围至31家。另外,包括工、建、农、中、交、邮储六大国有行,以及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推出扩面让利举措,加大消费金融市场布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随着消费信贷需求逐步恢复,消费信贷规模有望保持稳步增长,整体消费金融市场将步入相对成熟阶段。”联合资信发布研报称。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争相布局消费金融市场。据了解,除上述已经落地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外,去年以来,兰州银行等部分中小银行机构也积极争取消费金融牌照。同时,部分城商行也开始加速深耕消费金融,比如,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通过股权变更方式,加码消费金融业务。惠誉博华于2月发布的《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展望》显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获批设立。据悉,苏农银行、江阴银行等部分银行都正在申请牌照。
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呈小额、分散等特征,是对商业银行覆盖不了的客户的补充,其客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收入相对较低等特点,例如刚进入职场的新人、来到陌生城市的新市民等。相较国有大行,中小银行客群更加下沉,因此,针对新市民扎根当地、进城务工人员消费、高校学生入学、创业就业等不同阶段的需求,可以推出在贷款方式、期限、利率等方面相契合的金融产品。
而伴随居民生活及消费行为加速向线上转移,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日益成熟,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线上业务占比逐年提升,目前已有17家公司实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办理、贷款审批自动化决策、金融服务“7×24”小时不间断纯线上数字驱动模式,占全部机构的56.67%。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放线上贷款2.4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6.17%。
“消费金融公司从获客开始,就要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和筛选。此外,金融业务还需要强大的风控能力,这需要消费金融公司建立深厚的技术实力以及研发先进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业务数字化经营是大势所趋。对中小银行旗下的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可以通过与科技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弥补自身科技水平相对较弱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数字化风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贷前贷后管理制度。此外,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养,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运营水平。
业内人士建议,国有大银行可自己组建金融科技公司推进数字化转型,股份行可利用金融科技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中小银行则需要通过嵌入式、标准化数字化转型方案推进。“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可用资源不足,需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对小银行来说,获取流量比提高效率更重要。” (经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