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破了,到街角就能补;拉链坏了,下楼就能换;钥匙丢了,巷尾就可以配……这些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据本报报道,随着时光的流逝及城市的快速发展,街头巷尾小修小补摊点越来越少,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刚需”得不到满足。对此你怎么看?
保障民生 价值巨大
@则忧:小修小补一头连着广大民众,另一头连着众多摊主,不仅能给社区居民带来便利,还能提供就业岗位,对一些老手艺的传承也有促进作用。在新时期,打造宜居城市,做好规划因地制宜设置一些便民摊点,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成为城市商业有机组成,是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重要载体。
@泥河牧歌:小修小补不仅是职业,更是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手艺。为众多能工巧匠的小修小补留下一席之地,不仅是民生所需,更是城市建设与管理接地气的体现。城市容得下高楼大厦宝马香车,更应容得下街头巷尾根植民需的小修小补。反之,少了人间烟火气的城市,无论它多么光鲜亮丽,都会让小小的不方便成为生活中的大烦恼。
@龙泉:小修小补虽小,却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能够拓宽就业渠道,满足老百姓现实生活的需求,同时能够培养市民勤俭节约的精神,为城市增添烟火气,极具精神价值。要推动其有序发展,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可考虑将小修小补摊点集中管理,也可与周边商铺合作,丰富服务功能,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将点位联网,如此既能引流又能让市民就近享受高效的服务。
转变观念 道阻且长
@浙江开化齐振松:小修小补虽然是物尽其用、厉行节约的朴素传统,但如今人们的就业观念已经转变,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少人眼里,小修小补依然是不大“体面”的事情。因此,要让它重回百姓生活,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希望能把它作为一项职业来传承发展,作为一项技艺去培训和推广。
@刚柔:任何事物都有由盛而衰的过程,小修小补也不例外,原因有三,一是在城市发展中,给它一个位置,也是大投入,社会效益低,得不偿失。二是老一辈传统的节约意识,在现代社会已逐渐淡化。此外匠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理想,难以吸引年轻人学技从业,后继恐无人。可以说,即使多方努力,它消失城中也只是迟早的事。
@秋泉:小修小补摊点之所以越来越少,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有关。现代人的生活品质已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小修小补的需求已不再强烈,萎缩的市场导致这个群体的谋生现状堪忧,除了一些年龄较大或残疾人还在从事之外,已鲜有人问津。如何让这个行业有序经营、良性发展、完善便民,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规范发展 服务民生
@豫-张全林:小修小补摊点虽是民生需要,也不能任性而为。应严格落实不占道、不乱排油烟、不产生噪声、不扰民,符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基本前提。有力的政府管控、有为的城市管理、有度的市场调节、有效的社会协同、有益的民众参与,才能打造出政通人和、重商守信、社会安定、文明友善的城市盛景。
@吴桂莲:完善小修小补服务,既需要上级部门提供政策导向支持,也离不开城市管理者的协同配合。有关部门应统筹处理城市管理与便利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因地制宜,划定路段、时段引导其有序经营,或完善邻里中心等场所,方便其入驻。另一方面在城市改造建设中还须未雨绸缪,加强统筹,及早将小修小补等配套服务功能考虑进去,让民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蜀中闲人:街道、社区、物业小区都应积极参与,把小修小补从业人员引入街道、社区、物业小区,有组织地定点、定时为市民服务。同时,还可公布一些信誉好、服务好的匠人电话,为一些特殊市民提供上门服务。只有政府统筹规划、基层组织配合、匠人灵活服务的多元化模式,才能让烟火气在现代文明城市中越燃越旺。
下期话题
戴着草帽墨镜,置身蓝天绿草之间,看天上云卷云舒,是露营追求的氛围感;明艳的阳光,清凉的泳池,手中的冷饮,共同营造了夏日的氛围感……随着氛围感受到热捧,“氛围感经济”也应运而生。有人认为,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为“氛围感经济”买单很值得;也有人认为,为模式化的“氛围感经济”买单大可不必。对此,您怎么看?下期茶座,邀您聊聊“氛围感经济”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