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等主办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以及“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相继在泉州举办。今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还通过多种方式助泉州向世界传递“古厝新声”。拥有22处世界文化遗产点、6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泉州,正频频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与推介。
在泉举办两场活动
今年7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厝新声”新试点活动在泉州启动,作为该试点活动的组成部分,11月18日至24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在泉州举行。
本次展陈内容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技艺。展陈形式分为两种,第一部分为活态展示,主要是参展单位或非遗传承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实物代表作品,并在现场活态展示制作技艺(现场制作);第二部分为静态展示,主要是陈列展示,含企业或非遗传承人的简介、经典作品图片及介绍、参展项目制作工艺流程介绍及照片。
与此同时,作为该试点活动的组成部分,第四期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也于18日在泉州开班。本次培训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四期(2021—2024)泉州“古厝新声”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框架下举行。培训项目为期7天,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为主题,2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一线保护人员和研究学者齐聚泉州,结合理论与实践,体验、感受闽南传统建筑木构造之美,探究其营造技艺与特点,并最终在现场实地完成对于建筑遗产整体价值、分项价值的探寻与评估工作。
此外,11月25日举办的“东亚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则以东亚国家共同的建筑传统为切入点,围绕“东亚地区木结构建筑保护与利用”议题,结合“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邀请东亚地区木结构专家学者与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分享。
联合国多次推介泉州
据介绍,自2007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发起了《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通过能力建设、规划制定和意识提升等方式提高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水平。自2017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开始了“世界遗产地的社区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2022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地成为《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四期)》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的第五处项目,即泉州“古厝新声”新试点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古厝新声”项目的具体要求,泉州将在今明两年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合作,共同开展非遗技艺传承、跨文化交流、青少年遗产教育等三大类6个子项目,包括开展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基础调查,举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编制闽南传统民居营造和修缮指南手册等,以探索遗产保护的新视野、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
除了泉州“古厝新声”新试点活动外,今年以来,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内的多个联合国机构,对泉州的文化、产业等领域保持很高的关注度,频频利用各种场合推介泉州。
今年6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视频《印象泉州》,用镜头记录这种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烟火气和人文涵养。在视频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描绘了泉州的世遗点、人文底蕴与活态古城生活等元素,让世界看到泉州这座古城古老而又活跃的城市之美。
5月18日至23日,泉州市文化代表团赴联合国总部、华盛顿美国华人博物馆、中国驻美大使馆等地举办“茶和天下”文化交流研讨会、雅集体验等活动。安溪铁观音、永春香和佛手茶及泉州提线木偶等一同亮相联合国,为海外民众带来一场多重感官美好体验。期间,来自泉州的茶艺师和艺术家们走进联合国总部,为各国来宾展示了茶艺和香道、南音演奏、木偶戏书法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和体验活动,让人流连忘返。联合国网站也以《2023年国际茶日:“一片神奇的叶子”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题,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报道中指出,中国产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福建泉州则是中国重要的茶产区,盛产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这两种茶早就随着古代丝绸之路飘香万里。
而在接下来的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继续助力泉州向世界传播文化、讲好泉州故事。其中,作为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核心项目之一的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展演,将于12月8日—13日在泉州举行,30多个国内外木偶团体届时聚泉献演。此次展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作为主办方之一。同为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核心项目之一的第十四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开幕式演出《海丝飘南音·故乡月正明》将在演出开始时,率先奏响南音演唱传统规仪“嗳仔指”,与此同时,LED大屏幕打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OGO标识,以及首次发布的世界南音流播分布地图。(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