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7月11日—14日,“海丝泉州走进千岛之国”活动在印尼雅加达成功举行。活动期间,主办方通过恳谈会、专程访谈等形式,与当地各界深入交流、互动,其中谈论最多的是闽南与印尼多元文化交融等现象。
印尼福建社团联谊总会总主席俞雨龄、印中商务理事会理事长吴明理等侨亲表示,福建与印尼往来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宋元时期交流十分频繁。鸦片战争后,大批福建人远渡重洋来到印尼,他们聚居爪哇岛,与当地人民关系密切,促进了闽南语、南音等的传播。20世纪前后一百年间,印尼涌现出许多华人作家、翻译家,他们创作、翻译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脍炙人口,深受印尼人民喜爱,促进了两地文化交融。吴明理列举了印尼语从闽南话中借词的情况,他说闽南话最少有800字列入印尼字典,闽南话中也有些词语来自印尼文,说明闽南与印尼几百上千年前就有十分深入的交往,才有可能出现语言的深度相互借词、相互吸收和交融。
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总主席魏耀坤、常务主席李长旗表示,南音随着先辈漂洋过海来到印尼,已经传承很久,且慢慢融入当地。印尼本地人和一些华裔虽然不会说普通话和闽南话,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学南音,他们照样唱得很好。
印尼惠安同乡联谊会会长许锦祥、印尼安溪福利基金会总主席廖扬宗、印尼安溪同乡会总主席许再山等侨亲,从印尼随处可见的天后宫和关帝庙等民间信仰以及宋元泉州穆斯林文化繁荣景象等方面,探讨闽南与印尼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如今泉州的“峇厘村”则是印尼归侨把异域风情带回家乡,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
走访期间,广大侨亲对泉州申遗成功后的文旅热潮反响热烈,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亲身体验和感受泉州多元文化。印尼泉州青年商会会长施文概、候任会长何国家等说,簪花等习俗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把簪花习俗带到印尼,促进当代闽南文化与印尼文化的交流互鉴。
据悉,“海丝泉州走进千岛之国”活动期间,主办方见缝插针礼访了部分侨团和华商企业,拜访了部分德高望重的乡贤。7月12日举行的侨团侨亲恳谈会推介了“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介绍了近年家乡建设发展情况,以及“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港湾人才计划”“刺桐侨汇”等相关项目。这次活动举办了族谱展、侨批展、摄影展三个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有的侨亲甚至闻讯从新加坡和苏拉威西、苏门答腊、泗水、三宝垄、万隆等印尼外岛赶到雅加达参观展览、参加恳谈会、寻根问祖,多位侨亲找到自己的族谱、寻根成功。广大侨亲纷纷提供谱牒文献、华侨家书等资料线索,印尼南安同乡联谊会总主席高景源、著名侨领黄奕住、陈丙丁后裔等侨亲现场捐赠族谱和家书等文献。 (泉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