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庄少卿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
国家一级技师(高级技师)
□融媒体记者 林锌柔
中国白·德化瓷是泉州乃至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3700多年的制瓷史成就了其传承有序、多元融合的陶瓷文化,勤耕苦练的匠人亦为这一文化增添厚重深度与瑰丽色彩。
庄少卿便是一位颇具匠心的陶瓷工艺师,数十年来深耕陶瓷领域,从模仿临摹到自成一家,创作出以弘一法师题材为代表的系列“名僧”作品,为德化传统陶瓷的发扬与发展作出贡献。
勤耕苦练 瓷艺渐精
1972年,庄少卿出生在德化。童年时,家旁的永德大道车水马龙,一批又一批的瓷器经由这一官道传向远方,南来北往的商贩带来奇幻故事,沿途的古窑址充满岁月痕迹,给他带来最初的陶艺启蒙。“因为住在瓷帮古道边,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瓷器和陶瓷文化。当时流行的毛主席像章、陶瓷小动物让我对陶瓷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偶尔甚至会自己捏一些小玩具。”庄少卿笑着回忆,“很奇怪,那个时候就有感觉以后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不承想,后来的他真的迈上儿时畅想的轨道。1987年,庄少卿选择到德化职业中专学校雕塑专业就读,正式系统地学习雕塑、陶瓷相关知识和实操技能。学校周边有不少陶瓷厂,耳濡目染下庄少卿更加坚定了“创瓷”的想法,学习也更加刻苦。毕业后,他在校办厂工作,负责观音像创作,工作中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技艺逐渐娴熟。
“我觉得年轻人要闯,不能局限在舒适区。”1993年,庄少卿放下在德化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前往正飞速发展的深圳,进入一家主营树脂、玻璃和陶瓷工艺品的港资企业。他在深圳做的工作以开样为主,即按照已有的图纸完成雕塑订单,但使用的材料较读书时更多元,包括树脂、铸铜、玻璃钢、陶瓷等,进一步丰富了他的雕塑经验,也为其作品的写实风格奠定基础。完成雕塑之外,庄少卿还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人体结构学等专业知识,通过了解人体的骨骼、关节、肌肉等形态特征与作用,让自己的作品“神形兼备,意形兼得”。
也正是在深圳,庄少卿结识了妻子黄明玉。两人并肩奋斗了一段时间,决定回德化创业。一方面,此前主要都是按照图纸制作产品、完成代加工订单,积累一定经验后希望能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工作中接触了树脂等原材料,比较后认为还是陶瓷更具优势,更加环保也更富底蕴。谈及归乡“创瓷”原因,庄少卿说道,儿时的梦想赋予他创作信念,而德化不论是作为家乡还是陶瓷之乡都是最合适的地方。
归乡筑梦 瓷韵重生
回到德化,庄少卿与黄明玉开设了皛垚陶瓷工作室。工作室的命名是他们翻字典确定的,皛,由三个“白”组成,意为皎洁明亮,从字面上看比“白”更白,与德化陶瓷的特点完美契合;垚,由三个“土”组成,代表霄拔巍峨,单看字形与德化陶瓷的原料毫无二致。庄少卿介绍,“这两个字都是由三个相同的字叠起来而组成的,形似金字塔,有一种稳定感和力量感,与我们对工作室的期盼相同。”
创作初期,二人仍以临摹、模仿为主。他们选择明代瓷塑家何朝宗作为学习对象,从德化传统瓷塑入手,深入研究何朝宗技法,仿制经典佳作,领悟传统精神。与庄少卿在深圳制作的雕塑风格不同,何朝宗的作品以观音、达摩、罗汉等佛教人物见长,更加凸显东方韵味。因此,庄少卿将在深圳习得的西方写实风格融入传统陶瓷的东方美学,灵活结合陶瓷的特点,创作出以慕古何朝宗为代表的系列作品,获得诸多奖项。
临摹的同时,他们也没有放弃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题材和表达方式。“之前临摹佛像作品时,我们搜集研读了许多佛教知识,对于僧人有了进一步了解。”思考过后,庄少卿和黄明玉将目光投向与“佛”“法”同列“佛教三宝”的“僧”,并决定首先创作他们景仰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在各个方面都很突出,加上小时候就听过他创作的《送别》等歌曲,心里很崇拜。觉得或许用瓷塑的形式能让这一高尚形象更立体化。”
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灵感。庄少卿和黄明玉创作弘一法师的灵感来源就是走弘一法师走过的路,用虔诚的心去感受弘一法师的感受。他们一边搜集资料,研读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一边观察和观摩各类弘一法师的图像资料或实体造像,此外,还多次前往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净峰寺、普济寺等大师留下足迹的地方,以求丰满和完善弘一法师塑像。历经数十次的修改,庄少卿夫妇终于把构思转化为泥稿。他们尽可能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面部表情的细节处理写实精细,衣着方面则写意简约。
2015年,一尊名为《一轮明月》的作品诞生。瓷塑上的弘一法师心如明月,法喜充盈。这尊塑像一炮打响,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好评,并先后斩获第三届中华工艺精品奖金奖、2015年中华佛教文化艺术精品展“善艺杯·天工开物”金奖等多项大奖。业界的肯定给予庄少卿夫妇信心和鼓励,此后,他们又以弘一法师为题材创作了多件作品,例如被福建省工艺珍品馆收藏的《弘一坐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民国四僧之弘一法师》、入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晚晴老人》等。
在他的工作室,记者还看到许多其他题材的塑像。据了解,许多寺庙住持、义工或佛学大师的弟子看到庄少卿夫妇的名僧瓷塑后,慕名前来,要求他们创作高僧或自己师傅的形象。《本焕长老》《大诠法师》《净良长老》等作品,均以瓷塑的语言,生动还原历史名僧的大德法相。庄少卿夫妇还从其他民间工艺技艺中寻找灵感,例如在《四大菩萨》中融合了寿山石雕的印钮艺术。
佛学题材以外,他们也会创作屈原、关羽等历史人物。下一步,他们将思索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适合现代生活陈设的瓷塑作品,让瓷韵充分融入生活。
匠心如瓷 润泽社会
设计和创作瓷塑的同时,庄少卿夫妇亦关注陶瓷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德化传统陶瓷的题材总体仍保留严肃规整的风格,很多年轻人不感兴趣;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现在从事陶瓷行业的人员有所减少。我们作为陶瓷工作者,有责任为扭转传统文化可能面临失传的局面出一份力。”庄少卿表示。
他们首先从开发创新入手。庄少卿强调,应不断挖掘传统题材,焕发时代光芒。“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还有非常非常多艺术题材未开发,所以我要更努力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创造新题材,以此来感染新一代人。”在实践中,他和妻子努力寻找传统与创新间的平衡点,“当今很多年轻创作者都在追求与众不同,这种活跃开拓的思维让人觉得青春有无限可能,但是如果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作,艺术生涯或许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其次是教育传承。早期,二人曾在工作室收徒,传授陶瓷技艺。在此期间,他们也注重提升自我。例如,庄少卿2014年进入福建陶瓷学院艺术设计班深造,2019年参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二届“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清华大学创新工坊”公益教育项目,在学习与工作中找寻传承路径。随着个人技艺的精进与优秀作品的涌现,庄少卿与黄明玉被聘请为福建理工大学工艺美术客座教授,并多次前往大中小学校举办讲座或交流。此外,皛垚陶瓷工作室被选作德化县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产学研基地,积极与高校、企业合作。
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展览、赛事或交流活动,通过担任嘉宾或评委,与陶瓷从业者、手艺人探讨陶瓷行业的发展可能,给予入行新人有力指导,为陶瓷文化的延续与推广尽一份力。在工作室,记者看到“艺揽闽台——大师与您面对面”参展证书、“百年峥嵘·以瓷话史”主题沙龙纪念等庄少卿夫妇参与陶瓷相关活动的见证。“我们的作品曾在东京等海外地区参展。”黄明玉说道,“有时候我们也会到景德镇等陶瓷业发达的地方参观,和同行交流。”
庄少卿与黄明玉除了专注陶瓷创作,更以满满爱心润泽社会。他们曾分别向福清福山寺、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无偿捐赠其白瓷精品观音与《一轮明月》;也曾参与义卖捐赠活动,将《天心月圆》《月到天心》等作品义卖所得捐赠给德化县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还曾向所就读中学捐赠善款,支持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