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挑战: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实现社会主义制造业发展理论全面创新与发展道路转轨的阶段。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制造业对生产要素质量和生产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中国制造业开始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此后,中国制造业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扩张,更在结构和质量上实现了转型升级,逐渐形成全门类、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善制造体系。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行业快速发展,在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随着海尔、联想等一批优秀企业全速进入到品牌制造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以“低成本优势+差异化品牌”组合策略,向世界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快速缩减与他国优秀制造业的差距。
2002年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和2003年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则共同指引中国制造业迈向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新纪元。伴随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中国制造业在多个领域开始由追随者跃升为领跑者,华为等领军企业的崛起便是这一变革的生动例证。2003年至2012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迅猛增长,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尤为繁荣。同时,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也取得显著进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成为发展的核心议题,2012年单位GDP能耗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约23%,不仅彰显了中国制造业强劲的发展势头,更体现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和显著成就。
2008年起,中国制造步入技术创新的新时代。格力、美的、小米、吉利、福耀、万向、比亚迪等优秀企业加速崛起,带来了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生产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使得中国制造开始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等同台竞技,成为在全球制造业中角逐的实力选手。
区域均衡发展也是这一时期制造业的特点。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间,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南方省市的工业在全国占比显著上升,使得中国制造业形成南强北弱的产业格局。为保证国家平衡发展,2000年,中国全面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又发起中部崛起战略,有意识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部分南方经济强省的制造产业发展因遭遇瓶颈,也开始寻求产业升级,实施“腾笼换鸟”策略,外溢和转移若干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级制造业,为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承接型崛起”提供机遇。
2003年至2013年,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的十年,也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的十年。在这一时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仅西部地区的年人均GDP就从2003年的6507元增长至2013年的34392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也从60%提升至73.98%。
这一时期,中国制造业实现了规模的显著扩大,其增加值在全球的比重从6.0%激增至13.2%,并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产品种类和质量均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MADE IN CHINA”成为全球市场上的常见标签。
新时代号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制造业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质效的双重提升,增速换挡但结构优化,正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飞跃,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9.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稳定。制造业增加值则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供给体系质量大幅提升。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明确了创新驱动和质量优先的发展路径。我国工业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大幅提升。同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五大工程的推进,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大飞机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业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均强调了建设制造强国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明确了推动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战略方向,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引发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诞生,便是中国在超算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它不仅在全球超算竞赛中夺冠,更为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一进程中,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万米深海沟,到C919大型客机完成取证试飞,再到嫦娥探月、祝融探火、北斗组网等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不仅引领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也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和话语权。截至2023年,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智能示范工厂的建设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展望未来,我国制造业将继续在新时代的号角下奋勇前行。面对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新态势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制造业将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的更高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制造业必将以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