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杜连财
走进晋江国际会展中心,一片厚度仅有2毫米的“软瓷砖”前围满了好奇的客商。来自菲律宾的采购商杰莫尔用手指轻轻弯折砖体,惊叹道:“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国建材的认知!”在他身后,能自由弯曲呈波浪状的陶土砖墙面,正以柔美的弧度诠释着“泉州智造”的无限可能。
出海成为重要突破口
这个开年首展不仅成为观察中国建陶产业的晴雨表,更折射出泉州企业扬帆出海的勃勃雄心
日前在晋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晋江)国际家装建材博览会,用一组数据印证着行业回暖的温度:三天展期吸引全球客商8.7万人次,意向成交额突破127.5亿元,同比增长12.9%。这个开年首展不仅成为观察中国建陶产业的晴雨表,更折射出泉州企业扬帆出海的勃勃雄心。
在七彩陶瓷展台,技术总监陈工舀起一瓢水泼向展品。水流瞬间渗入砖体,地面未见丝毫积水。“这款‘呼吸地铺石’每平方米能吸收12升水,相当于给城市装上‘海绵’。”他介绍,产品已应用在泉州多个市政工程,中东客商当场签下百万美元订单。
不远处的典尚软瓷展位,销售负责人王剑芳手持打火机灼烧砖面:“防火性能达到A1级,重量只有传统瓷砖1/10。”这家把砖瓦做出布料质感的企业,产品已进入韩国地铁、迪拜酒店项目。来自沙特的建筑设计师阿瓦德仔细记录参数:“这种材料能让异形建筑降低成本,简直是工程界的‘液体黄金’。”
泉州海关统计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泉州市对其他9个金砖国家出口石材4.9亿元,增长57.1%。其中,出口沙特、阿联酋分别增长1.2倍、46.8%。从日前举行的2025石材企业全球化出海交流会也印证,建材“出海”正当时。参与出海交流会的南安市石材外经贸协会执行会长李海军认为,随着石材行业的发展,出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泉州建陶企业正以展会为跳板,加速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跨越
“企业必须适应国际标准,规范尺寸,以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李海军说,中国石材行业虽规模庞大,但80%以上仍为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普遍面临独立出海的巨大挑战。以韩国市场为例,过去十年,中国对韩国的年出口大理石额稳定在20亿元以上,但2024年骤降至14亿元,降幅近30%,折射出行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结构性压力。
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挺看来,AI技术将重构营销模式,绿色产品则是打开国际市场的关键。从晋江建博会达成的成交数据显示,新能源瓷砖、智能卫浴等品类订单占比超 40%。
“我们正在研发可发电的光伏瓷砖,预计年内量产。”福建古猿人建材负责人王裕祥透露,企业每年将营收的8%投入研发,“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这是晋江建陶的转型方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及RCEP生效,泉州建陶企业正以展会为跳板,加速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跨越。
锦瀚石材总经理郑进锦表示,公司始终专注于石材的全球化营销模式,早在2018年就与厦门20多家优质外贸公司合作,所以对外贸的标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据悉,锦瀚石材拥有数十个自主矿山品种,主要集中在希腊和土耳其。为配合全面出海战略,锦瀚石材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生产不同工艺的大板,为贸易公司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据悉,截至目前,晋江已发布两批次共46个海外仓企业名单,分布在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15个国家。在拓展外贸出口航线方面,自3月8日晋江开通至罗马尼亚“一带一路”物流专线后,每周发货一次,打开直通欧洲市场的外贸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