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嘉庆五年(1800年),丁拱辰出生于晋江县陈埭乡,又名君轸,字淑原,号南星。幼家贫,11岁时即自私塾辍学务农。但坚持自学于“田间牛背之上”“负薪挂角之时”。 |
|
 |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丁拱辰随父到浙东、台湾经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随叔父到广东经商。商务之余勤于研习天文、算学。常在晴夜仰观天象。他不倦地自学天文、数学,研制测量仪器为日后学习西方先进的大炮技术奠定基础。 |
|
 |
道光十年(1830年),丁拱辰随商船出洋,他带着自制的“象限全周仪”,沿途观察水程的远近,北极星的高低,计算抵达港岸的日期,进一步潜心研究西洋火炮技术。途经吕宋、波斯等地,暗中考察默记,弄通火炮原理。 |
|
 |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时,刚回到广东的丁拱辰,看到中国的炮法未精,所铸大炮,似未合度,所发射的炮弹亦多不准,决心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他上书清廷“现值英夷悖逆,恃其炮火,滋扰海疆,生志切同仇”,请缨报国,并写就了第一部军事科技著作《演炮图说》。 |
|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4月,丁拱辰任职广东燕塘炮局,负责督率团练炮兵。他通过比较研究,仿造西式大炮和炮弹并进行改良,亲自教导炮手演放火炮,被赐予六品军功顶戴。道光二十三年,三易其稿的《演炮图说辑要》由泉州会文堂正式刊行。 |
|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丁拱辰应钦差大臣赛尚阿之聘,到广西桂林监制大炮,铸造各种类型大小火炮106门,演试都很准确。授知县衔,赏五品花翎。此后丁拱辰在火炮研究领域不断精进,写就了《演炮图说后编》《西洋军火图编》《则克录》等著作。 光绪元年(1875年),75岁的丁拱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