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清源·刺桐红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老杆秤
□陈艳婷

老厝东屋的墙上挂着一柄老杆秤,落日映着些许模糊的秤星,锈褐色的秤钩静静倚着秤盘,好似藤摇椅上桑榆暮景的老人,微吟着“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杆秤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早些年做些小买卖,不可或缺的就是一柄杆秤。小时候我时常与家中的小孩子们一同“偷秤”,在稻柜旁有模有样地过家家,阿公见着总要训斥我们,接而轻轻将杆秤挂在我们够不到的位置。年少不懂杆秤的重量,而就是这柄杆秤,在阿公手掌裂开的茧皮和褶皱中,在数不尽的杆起又杆落维持了一家的生计,更丈量了人心。

阿公的五点半,扁担上挂着一个破旧的绿色无纺布袋,里面是露出一截的杆秤和装满开水的凹陷矿泉水瓶。他卷起裤脚,肩挑一担货物,扶住两头晃动的扁担,身子微弓,缓缓走进曈昽之际的雾气里。一直到月色溶溶,门前有了解放鞋摩擦的声音,阿公才肩挑一空担,手持木杆秤和斗笠归来。

再长大些,集市对于少不更事的我来说,可谓有不可抗拒的诱惑,我总缠着阿公要同他一起到集市赶圩。阿公向来拗不过我,只好同意。他负责挑着装得满满当当的扁担,我牢牢地抱着杆秤,伴着吆喝声穿过大街小巷。有人买时,阿公总是熟练地将菜放到秤盘中,一手拎起绳子,另一手将秤砣挂在木杆上,不断拨动秤星,这时顾客会顺势再索要两根葱,才肯缓缓递出几张皱皱的零钱。

一直走到集市,只觉得热闹极了,找一个摊位坐下,等待顾客光顾。为图“碎银几两”,不免看到别处小摊上,双方为了杆秤上的一毫一分计较不休,顾客不停地说一些讨价还价的“行话”,以便买到更低价,有时甚至紧拉住杆秤,与摊主争得不可开交,非得做一番“比秤星”才肯罢休。每每遇到此种场景,我上前在一旁颇有兴致地看着,偶尔还会插上几句话,可阿公常总会走过来劝上一番,毫不客气地暂停了我的“非正式辩论赛”。劝完回来便嘀咕着:“秤头秤有起,则有好生意。(闽南话里意为买卖公平,就会生意兴隆的意思)”我自然是无法获悉其中的深刻道理,常也只当无聊时一句好玩的顺口溜,有模有样地学着念罢了。

“秤头秤有起”,人也如此。阿公告诫家里的孩子们为人处世要经得起称量,无论多大的秤,只要找准了位置,整个杆就平了。当我才略懂其中的微义时,大街小巷早已热闹不再,可杆秤里流淌的岁月,盛满了一代人最朴实而深层的爱意。

星霜荏苒,十载随手过。如今阿公已经走了,有形的杆秤也已经渐渐“隐于市野”,但无形的杆秤在岁月的精细打磨中,已是镶花嵌星,每每我踯躅于人生的绮陌上时,它便在我心中量了又量,称了又称……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民声
   05版:都市·民生
   06版:热线新闻
   07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要闻
   08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综合·民生
   09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经济·资讯
   10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文体·副刊
   11版:都市·社区
   12版:经济·资讯
   13版:经济·财富
   14版:地方新闻
   15版:清源·刺桐红
   16版:综合新闻
老杆秤
古渡 古亭 古街
足 迹
一碗
草木春秋
倔强的南瓜藤
白奇村
每日佳句
乡村文化记忆主题征文比赛
泉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