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了!上周日,超长“待机”40天的“三伏天”终于结束。本周三开始,时令步入处暑节气。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许多地方夜晚开始变得凉爽,昼夜温差变大。一些地方还可能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酷热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变化的天气以及波动较大的气温,往往让人容易生病。因此,适度调节生活状态以适应天气变化十分必要。本期“养生”采访权威名老中医,详解出伏后养生技巧。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防“秋老虎” 仍要谨防中暑
告别三伏天,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开始呈现初秋的凉爽。古代不少诗人曾在诗中描绘过出伏的情景和心情。诗圣杜甫在《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中写道:“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展现了出伏后沛雨甘霖消解烈日暑气,逐渐凉爽的好天气。虽然出伏不算节日,但是经历酷暑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迎接和欢喜。“三伏光阴过,初秋宇宙新。”北宋诗人唐庚在《率诸公饮开元寺勉翁有诗因次其韵 》一诗中,展现了出伏后天朗气清,他与友人相约宴饮、登高作诗,感受初秋清爽的畅快心情。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出伏后南方不少地方夜晚气温有所下降,但白天温度仍居高不下,保持在35℃以上,呈现早晚清凉、午后高温的特征,即人们常说的“秋老虎”。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趋势预测,今年8月底到9月上旬,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对于华北中南部和东部、黄淮以及南方大部来说,处暑节气期间仍然处在夏季,暑热仍在。尤其是江南、华南等地,真正的凉爽还未开启,有时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还经常会有高温出没。
因此,身处泉州的市民,仍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谨防中暑。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洪如龙介绍,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由酷热造成,暑热伤人,耗气伤津,容易出现中暑,表现为发热、出虚汗、头昏、浑身困重甚至昏厥等。而阴暑是“避暑乘凉得之”,由于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下降,人体皮肤腠理开合频繁,此时贪图寒凉,一热一凉之间会让虚邪贼风有机可乘,加大“伤阴暑”的可能,主要表现为乏力、腹痛腹泻、全身酸痛、恶心、高热等。
洪如龙建议,如遇“秋老虎”天气,人们应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确需户外工作者,也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开最热时段。同时,高温天可适当纳凉,但应避免过分贪凉,以免出现阴暑症状。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略高于正常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寻求帮助,尽快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测量体温,补充水分,情况严重时及时就医。
防“秋燥” 及时补充水分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此时需防“秋燥”。泉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潘文谦介绍,秋燥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出伏后的初秋时节常见是温燥,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等燥热症状,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症状。
潘文谦表示,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都往往导致人体阴津耗伤,进而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同时燥可伤肺,因而使人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以及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有些人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烂嘴角、鼻出血、咳嗽等一系列症状。
干燥的秋季,防燥邪首先要注意补水。充足的水分可以减少体内的燥热,保持呼吸道湿度,促进肠胃蠕动,减少毒素堆积。饮水要有一定的技巧,不宜一次大量快速地饮水,要缓慢多次少饮,让身体更好地吸收水分,最好在清晨锻炼之前,晚上睡觉之前各饮200毫升,白天两餐之间可饮800毫升左右。
燥易伤阴,市民可多吃芝麻、蜂蜜、梨、葡萄、莲子、银耳等食物,都有养阴生津的功效,也可以适当多喝冰糖银耳汤、冰糖雪梨、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羹汤,达到滋阴润肺的目的。
防“秋乏” 适当早睡早起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浑身懒洋洋的,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很容易出现“秋乏”。
洪如龙表示,为了缓解“秋乏”,出伏之后晚上可以适当睡得早一点,比如晚上十点半就上床睡觉。《黄帝内经》中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秋天起居要有规律,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顺应天地的气机,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以清肺气、收敛生机,藏精补精,是最好的养肺方法。
古人强调子午觉,即每日子时、午时睡觉。子午之时,阴阳交接,盛极而衰,体内阴阳气血失衡,此时睡觉,以待气血恢复,阴阳平衡,对缓解“秋乏”也有帮助。
防“寒凉” 不要盲目“秋冻”
潘文谦指出,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夜晚睡觉应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服。早晚穿衣要护好脖子、后背、脚部。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出伏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晚上睡觉时能不开空调尽量不开,如果一定要开最好定时,以免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人体内脏、经络和骨关节,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古人有“春捂秋冻”的说法。对健康人群来说,适当“秋冻”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但对许多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以及免疫力较低的儿童群体来说,盲目“秋冻”反而会让寒邪乘虚而入,引发感冒、腹泻等疾病。对体质虚弱人群来说,天凉之后应及时增添衣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防抑郁 排解不良情绪
“自古逢秋悲寂寥”,出伏之后,气候慢慢有了秋的特征,秋风、秋雨、落叶……大自然的环境变得日渐萧条,再加上干燥的天气环境,人很容易会有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出现,不利身体健康。
因此,出伏之后要注意调节情绪。有时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尽量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洪如龙建议,大家平时可以经常冥想、静坐,平心静气、戒躁戒怒,避免情绪低沉,保持淡泊平静的心态,以调养身心。也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妨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本期医学指导
洪如龙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崇尚“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治病求于自然”理念,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五脏虚劳、失眠、咳喘、鼻窦炎、脾胃病、结肠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病、皮肤病等慢性疾病和调理脏腑功能。
潘文谦 泉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泉州市第七批援疆专家,擅长运用针灸、针刀手法结合中医药等综合疗法特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风湿骨关节痛、中风偏瘫、面瘫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