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黄文珍 通讯员王月青)8月23日,我市举办专精特新企业品牌建设实战研修班,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助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该活动由市工信局主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泉州品牌发展中心、晋江市工信局协办。
据悉,此次研修班为期两天,设置了“推进制造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专精特新企业的北交所之路”“如何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的声誉和商业安全”“以质量标准品牌增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企业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标准化实践”等课程。我市龙头企业、优质中小企业等我市工业企业的企业家及高层管理人员等约100人参与了活动。
“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具备三个特征,包括关键技术硬,企业在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扮演着‘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角色;专业集中度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70%以上;创新能力强,创新是专精特新的灵魂。”研修班开班仪式上,福建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冀平分享,走“专精特新”之路是立足“大循环双循环”新格局推动民企转型升级,提升民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在李冀平看来,发展专精特新应把握5G、大数据、云计算、量子技术等带来的机遇,推动制造业向数字智能制造融合与迈进。企业应当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航天与海洋装备技术、下一代互联网虚拟空间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发展工业‘四基’,即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在关键领域和细分行业中‘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
“坚持创新驱动与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战略,重视提高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与提升科技创新要素。”李冀平认为,走专精特新路线,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更稳定,如今,从平台经济走向生态链经济,企业要在这“三链”上思考;在创新研发投入与专利上更注重;在产品技术工艺与质量上更领先;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应用上更加速;在工业设计与品牌打造上更知名;在行业细分与市场创造上更开拓;在推进绿色与低碳发展上更先行;在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上更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