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退役军人事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方案》中提出:鼓励引导退休的干部、教师、医生等回乡定居。(8月23日 极目新闻)
鼓励引导退休的干部、教师、医生等回乡定居,这些各个行业退下来的精英、专业人士返乡,能够为家乡发展出力。乡贤文化源远流长,以往,一些出外为官、经商的人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可以对家乡进行反哺,而这些人年纪大了还想回到家乡,也是根源于国人内心强烈的落叶归根心理。故乡不仅是很多人内心的精神圣地,也是最终的归依之所。
这种强烈的落叶归根思想,主要来自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影响,在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较为稳定,家族世代耕种于一地,民众对家乡会有极强的依附感与认同感,故土难离。就算到了现代,在这个流动中国,在工业化方兴未艾的新时代,农耕文明受到极大冲击,从家乡离开的人们,仍然对家乡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如每年春节,都会不辞千辛万苦赶回家乡;一些人富而不忘家乡,给家乡修路、建学校等等,这都是在反哺故乡。
但时代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年人如若回到家乡,医疗条件、生活水平各方面都不如城市,甚至可能比年轻人更不适合待在农村,如何能让这些离开家乡的人才回到家乡,为农村发展出一分力?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凤凰。要鼓励引导退休的干部、教师、医生等“能人回乡”,关键要能“练好内功”。需要政府搭建好平台,培育新乡贤文化,要能营造良好的利于新乡贤返乡施展才华的土壤,也要能保障离退休返乡者的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等方面不受影响。同时,还要守护好乡村传统文化之“根”,如重视乡情馆、村史馆等建设,让家乡成为外出人士依恋的“精神家园”等等。
让“新乡贤”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光与热,首先就在考验新农村建设的软硬件方面能否有充分吸引力。就此而言,要鼓励“能人回乡”,就需搭建好能人与家乡良性互动的桥梁,积蓄良性互动的资本。这与城市海纳百川,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是异曲同工的。
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人才的吸引力,农村亦然。就此而言,农村也需要多学习那些有竞争力的城市,在搭建返乡能人发挥自身优势舞台的同时,也筑起唤醒外出人员对家乡认同感与归依感的情感桥梁,这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