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著名高校的邮件登录系统页面“帐号”与“账号”混用,引发关注。与上述新闻相关联的是,今年7月以来,有媒体持续报道多家社交软件和互联网平台登录页面、相关表述中把“账号”错成“帐号”,在国家语委的关注和推动下,相关社交软件和互联网平台已相继修改。较真“账号”与“帐号”,有意义吗?
咬文嚼字 十分必要
@龙泉:汉字有较为规范的使用规则,如果任由错别字泛滥,容易造成表达上的错误,带来沟通交流的障碍,影响正常生活。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他们辨别能力差,影响更大。此外,错别字还会影响汉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不利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损国家和民族形象。
@流年拾忆: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天然地在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具有示范带头作用,因此要格外慎重。“帐号”与“账号”的争议只是一个个例,但反映出在推广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各有关平台也在努力,比如“学习强国”就推出每日“咬文嚼字”模块,对规范用字进行解读。在公务员考试中,词语辨析也成为必考题。作为个体,每个人平时都应留意一下遣词用字。
@河北孙建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在任何场所使用语言文字,都必须遵守。因此要求互联网上将“帐号”改为“账号”不只是一字之争的问题,而是事关法律。对网络混用汉字现象必须依法依规查处,责令改正。在信息时代更有必要对网络上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确保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较真精神 意义重大
@季萌:较真“账”与“帐”,表面是对一个高频常用别字的拨乱反正,实则涉及对民族语言的规范使用和准确释义。尤其是当前互联网影响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旧词新义”现象十分普遍,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言词汇,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歧义和使用乱象。国家相关部门以咬文嚼字、追根溯源的较真劲头,以达成去伪存真之功效,显然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寒江雪:“一字之争”的意义就在于提倡社会的认真负责精神。从表面看是一所高校平台上的“账”“帐”混用,实际也是做事马虎的一股风气,较真正是为了匡正这种风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唤起主观意识,促使认真负责精神回归,如此较真,乃国之幸、民之福!
@曹建明:“一字之争”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网络时代的语言规范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于个体来说,使用不规范的文字,还可理解为自身文化素质和文字运用水平问题。对于高校来说,规范语言文字使用,则体现着自身和国家的形象,并且由于具有标杆、导向作用,也影响着对社会公众和下一代的教育传承。因此,较真文字规范问题,是对传统文化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点滴做起 守护汉字
@豫-张全林:对错用汉字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不仅是法治意识淡薄,也是对历史文化不负责的表现。网络平台用户数量巨大、影响广泛,责任相应也大,理应建立常态化纠正错别字机制。正确使用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社会各界理应抱持敬畏之心。
@则忧:较真“账号”与“帐号”意义重大!每年《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公布“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有不少字词十分常见。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说到底,我们需要纠正的不只有一字之误,还有与此类似的“将错就错”。一个显著结果就是,《咬文嚼字》近年来纠正的差错明显减少,这就是认真的好结果。
@吴桂莲:文字,是文明传承延续、文化薪火相传的火种。正是因为文字的特殊使命和非凡意义,“一字之争”折射出的不仅是个别高校的过失,更是整个社会守护汉字的时代责任。勿以“字”小而不为,对一字之误的错别字如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对汉字文化传承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处于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从点滴做起,通过多形式宣传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更好地守护汉字。
下期话题
据媒体报道,70岁以上老人在兰州部分体育场馆被设“限入门槛”,不允许单独进入,必须要有1名成年人全程陪同才行。一些市民发出质疑,认为这一做法不合理,有违全民健身宗旨。也有人认为这举措合情合理,此举是保护老人。对此您怎么看?下期茶座,邀您聊聊“70岁以上入馆被设限”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