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中药汤剂应“温服”,也有的要求凉后再服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有讲究,服用方式是否正确,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服用中药最佳。治疗虚证和肠胃病,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应在饭后服用;补益药和泻下通便药宜在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的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间服用);驱虫药应在早上空腹服用;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但有些中药则要求完全凉后再服用。一般要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头痛怕风、全身关节酸痛、不出汗等伤风感冒症状,中药汤剂应在煮沸后5分钟滤取,稍停趁热服用,以帮助患者排汗,解除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等症状。中药热服还可使疹毒发透,适用于麻疹刚发起的患者,帮助疹毒随汗液排出体外,以缓解病情。热服中药还有助于消肿,适用于身体浮肿的患者。
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汤药则要求冷服。如因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而发热的患者,或经常出现口干唇裂、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的患者,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这类中药通常煎服时间较长。
在中药方剂中,叫做“汤”(如桂枝汤)的多数要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但服药前还是要咨询一下中医师,以防出现偏差。(来源:家庭医生报)